1 / 2
文档名称:

微血管计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微血管计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9/11/3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微血管计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微血管计数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乳腺癌的生长、侵袭与转移依赖于血管形成。我们用Ⅷ因子相关抗原对癌组织中新生血管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探讨微血管计数(MVC)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 :收集1986~1988年间辽宁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女性乳腺癌56例,年龄29~72岁()。手术方式为简化根治术或标准根治术。术前未经任何治疗,术后均行化疗,17例行术后放疗。术后病理均为侵袭性非特殊型癌。组织学分级:1级22例,2级17例,3级17例。临床病理分期:Ⅰ期8例,Ⅱ期40例,Ⅲ期8例。56例无失访,最长随访8年。以乳腺癌术后石蜡块制作切片,另取乳腺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蜡块10例作为对照组。 :免疫组化染色采用S-P法,切片经脱蜡、固定,%H2O2加非免疫性动物血清阻断后,依次加1,2,3抗体,分别孵育30min,DAB染色,苏木素复染,脱水透明、封片。以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用试剂盒中已知阳性片作为阳性对照。兔抗人Ⅷ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及广谱S-P染色试剂盒均为福州迈新生物技术产品。 :微血管判定及计数参照文献[1]。每张切片在低倍镜(100倍)视野中,选出血管最丰富的3个区域;然后,在200倍视野下,由两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同时计数微血管,计数3次,取其均值。棕色染色的内皮或内皮细胞簇作为是单个、可计数的微血管。 :应用χ2检验及t检验。二、结果癌组织内微血管形态不规则,部分血管无明显管腔。新生血管可分布在肿瘤的任何位置,以靠近癌组织的间质中居多。在导管原位癌向侵袭性导管癌过渡型的7例中,可见微血管呈环状包绕原位癌组织。±,[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MVC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而与绝经状况、肿瘤直径、ER、PR表达无明显关系(P>)。随访5年,存活45例,死亡11例;随访8年,存活38例,死亡18例。死亡患者的MVC平均值(±)较存活患者(±)明显增高(P<)。经8年随访,在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中,23例存活,8例死亡。±,±,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在腋淋巴结阳性患者中,15例存活,10例死亡,±±,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三、讨论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与新生血管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早在1971年,Folkman便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形成。实验证明,如果没有补充新血管的能力,多数肿瘤会局限于原发部位,而一旦新生血管形成,供应肿瘤的初始血压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呈幂级升高,肿瘤血供由弥漫式变为灌注式,肿瘤组织营养丰富,增长迅速。因此,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本实验观察到的围绕原位癌的血管环,可能是对癌组织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的一种反应。有人将肿瘤边缘区与中央区的微血管密度相比较,发现周边区血管明显较中央区多,从而证明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与其生长的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