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精准扶贫的认识和对策.docx

格式:docx   大小:28KB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准扶贫的认识和对策.docx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9/11/3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准扶贫的认识和对策.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精准扶贫的认识和对策精准扶贫的认识和对策【篇一:浅谈精准扶贫的理性认知与现实对策】浅谈精准扶贫的理性认知与现实对策精准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大胆探索、强力推进,总结了经验、显现了成效。但在连片特困地区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冰点性认识和困境,需要从理性认识和制度设计上加以解决。一、历史定位实施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方式的重大调整,体现了新的历条件下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在思维方式和实践方略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实施精准扶贫是扶贫阶段变化的逻辑必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工作深入,我国贫困人口分布逐步从全国性的“面”向“带”再向“点”的形态游离,扶贫工作任务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从七十年代末的整体推进到八十年代末的整区推进,从八七攻坚的整县推进到新世纪的整村推进,目标越来越集中。新阶段,呈现出点面结合的“片”区深层贫困,中央适时提出区域发展和精准到户两轮驱动战略。实施精准扶贫是世界形势发展的科学应对。以欧美为中心的全球经济格局正加速向新兴市场国家为主的多中心转移,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贫困弱势群体如何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日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美欧全球战略东移和大国“畸形崛起”的历史警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和更精准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实施精准扶贫是市场经济条件的正确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在新型市场化、城镇化强力推进的大背景下,不同群体受益完全不同,最容易分享到好处的往往是高收入阶层和少数权贵群体,贫困群体最难受益。精准扶贫切中时宜。实施精准扶贫是历史经验教训的自觉吸取。长期以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对象不准,容易出现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甚至滋生***;方式粗放漫灌,项目针对性不强、难以到户,多为扶农而非扶贫,容易出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制度设计存在缺限,以扶贫搬迁为例,应扶的搬不起,能迁的不贫困等。扶贫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二、理论要求精准扶贫是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定区域、特定对象、特定历史任务而制定的精准“制导”式的“靶向”治贫方式,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做好完备的顶层设计,做到设计理念科学、理论体系完整、操作程序严密、实施效果可控。根据现代系统化、效能化、人性化、制度化管理要求,精准扶贫的理论设计应做到以下十个精准。思维认知精准是前提。广大干部群众,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以现代民主科学法治的思维、亲民怜弱济困的情怀、廉洁为民务实的作风对待精准扶贫,作为一号工程,以广乏的共识和高度的自觉践行精准扶贫。领导方式精准是首要。主要是指宏观权力运行方式,结合中国国情,按照特事特办和集中领导的原则,自上而下垂直示范,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对象识别精准是基础。贫困人口的识别和确定,在坚持现行规模控制、自上而下、逐级分解方法的同时,应注重突出逐户调查、排序分断的准确性。帮扶责任精准是基本。单位包村、干部包户,规划到户、责任到人,限时脱贫、考核有果。帮扶措施精准是重点。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一户一法制定脱贫计划,帮无定法、但要得法,重点是寻道增收。帮扶力度精准是要件。精准制导,责任人的引爆力和贫困户的自爆力都要够,干部的情感和精力投入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保障力量精准是关键。后续政策项目支撑要跟上,足够的资金投入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保障所系。评价体系精准是要务。当务之急,从上到下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严格量化考核。考核方式精准是根本。以什么性质、层次及方式考核认定精准扶贫目标体系,是根本制度问题。考核性质要准,在连片特困地区,是经济社会综合目标即总考核;考核份量要够,是主体;考核层次要高,是上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党委政府的考核。结果运用精准是保证。考核结果必须与个人利益紧密结合,激励约束要足够。三、现实问题1、认知共识不深,践行效应较差。一些地方宣传学****不够、知晓不广、认识不深、共识不高、措施不硬,远未有把精准扶贫作为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一些部门积极性不高,按过去惯例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形势大于内容。2、包保数量悬殊,责任落实较难。多数特困县,贫困面积大、人口多,而能参入帮扶的干部人数少,企业效益差、数量少、帮扶积极性不高,本地社会帮扶资源十分有限。以我县为例,现有贫困人口15万,干部仅3100人,包保双方数量悬殊大,帮扶责任很难落实。3、后续政策不明,帮扶后劲乏力。各级召开了动员大会,行文安排并组织干部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但后续政策不明确。由于缺乏项目资金支持,工作队和责任人没有硬性手段实施帮扶,精准滴灌的管道建立起来了,但有“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