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1
文档名称: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_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5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_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论文.doc

上传人:追风少年 2014/2/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_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_与学****倦怠的关系研究
引言
初中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学生学****生活中重要的过渡时期。此时初中生的生理逐渐成熟,心理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带给他们很多的影响。在学校,初中生有非常重的学****压力,在家里,又有父母的长期的唠叨,还有社会给与他们的很多的任务。所有的一切,导致初中生疲惫不堪。因此有初中生可能会出现一些状况,由于对学****没有兴趣以至于感到厌倦,会选择逃课,找理由请假,对同学和老师远离。最终学****成绩一塌糊涂,无法安心学****最终对自己失去信心。学****倦怠的表现有很多种,以上都是其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
这些情况在有学****倦怠现在的学生身上表现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学生表现明显,有的学生则只是出于萌芽状态,但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们正常的学****生活有消极影响,对心理健康非常不利。
通过以往研究可知,各种内外因素都对学****倦怠产生影响。我国对学****倦怠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学****倦怠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学****倦怠和归因方式的关系、学****倦怠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可是对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以及学****倦怠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对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学****倦怠做出调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对初中生学****倦怠会有和影响。在理论层面上对如何改进父母对初中生的教养方式,初中生如何正确的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做出指导,进一步的降低初中生学****倦怠水平。使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中的挫折和困难,顺利渡过初中生涯。
1 文献综述


最初对倦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作领域,而学****倦怠则是在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发展中逐渐提出的。诸多学者对倦怠一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Cherniss(1980)从资源理论出发,认为倦怠是当个体对工作的要求和自身能够应用的资源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时,个体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如焦虑紧张。对工作和其他接触的人产生疏离[1]。
在Freudenberger和Richelson(1980)的研究中,如果个体的工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并且没有取得相应的回报,那么久会产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疲惫。进而个体对工作,还有对工作中同事的态度产生疏离,对自己的评价有所降低。这些现象都是学****倦怠的表现[2]。
Maslach(1982)的研究表明,出现倦怠现象的过程是有阶段的。他认为有几下几个阶段:长期工作要求出现高负荷的情况,使得个体的情绪处于耗竭这个不良的状态;在工作中,个体开始以冷漠和疏离的态度来面对,对他人也产生疏离现象;个体渐渐意识到现状与期望的差距,对自己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及成就感降低或丧失[3]。
Pines和Aronson(1988)的研究中认为倦怠是由于长时期投入超负荷的情感,个体所体验到的生理、情绪和心理的耗竭现象[4]。
Schaufeli和Enzmann(1993)从社会公平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倦怠产生于社会互惠关系的丧失。当正常个体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不相符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持续、负性的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生理和心理的耗竭感、自我效能感降低、逃避工作的态度和行为等[5]。
Branko Slivar认为由于长期受到来自学校各种压力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倦怠症状,学生会没有成就感,感觉负担沉重,并且感到在学校里不能有效控制学****等活动[6]。
随着工作倦怠研究问题的进展,对学****倦怠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1981年Pines和Katry首先提出的学生倦怠的概念。他们的研究得出结论:在校大学生学****倦怠程度要比助人专业工作者的学****倦怠程度高。并第一次提出了学生倦怠这个概念。
学****倦怠的概念大多在职业倦怠概念的基础上,将背景、对象等转化为学校情境。其中Maslach(1982)的倦怠概念被引用的最多。如:Schaufeli(2002)将学****倦怠定义为:学****的需要超过学生的学****能力范围时,学生出现的学生出现的情绪低落、对学****热情减少、自我评价降低的现象。
台湾学者对学学****倦怠的译法也有不同。台湾学者张治遥(1989)的研究认为,学****倦怠是一种现象,表现为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的成就感低落。这种现象发生在学生的学****过程中[7]。这是修改了Masalach对工作倦怠的定义后提出的。杨惠贞(1998)则认为“student burnout”应该翻译为“学****焦崩”[8];杨丽娴和连榕等人基于我国的教育背景,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大学生学****倦怠是“由于高负荷的课业压力或对专业不感兴趣等原因,学生对学****感到厌倦、挫折,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疏离学****的行为等现象[9]。
目前学****倦怠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在校学生。本研究对学****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