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doc

上传人:一花一世 2019/11/4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当代价值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人际关系上,曾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近代以后,由于社会变迁、制度的转换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强化,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孝观念日趋淡薄。因此,采用辩证的方法,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探本溯源,剔除其糟粕,吸收其对当代社会有借鉴作用的精华,并与时俱进地进行吸收改造,不仅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一孝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嬗变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由此可见,孝字的最初含义应该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产生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产生于商代,也有人认为形成于西周时期。康学伟博士认为,孝观念应当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但是“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西周灭商后,周公摄政,制礼作乐,建立宗法制度,孝意识被纳入宗法制度之中。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孝道随着宗法制度的破坏而出现动摇,个体家庭经济进一步发展,养亲问题逐渐突出。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新的改造。孔子提出,孝亲不仅要做到养亲,更重要的是敬亲和爱亲。经过儒家的改造,孝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孝道思想首先伦理化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是《孝经》,《孝经》对孔、曾、孟等人的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阐述,并对孝道的内容进行了广泛化、政治化。从汉代开始,实行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经过理学家们的宣传改造,走上极端化和绝对化的道路,并最终成为封建统治者欺骗、愚弄人民的工具,成为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复合体。纵观孝之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由于受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孝亲情结,这种发自本能的孝亲意识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理论升华和统治阶级的推广扩大,使孝文化由家庭伦理转变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孝,不仅是个人修身齐家的基本要求,也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正所谓“求忠臣于孝门之子”。由此可见,孝之社会、政治地位的确立,是孝文化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延续的根本所在。二传统孝文化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孝文化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养亲尊亲,善事父母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家庭伦理,孝首先倡导的就是孝敬、奉养父母。“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对父母的孝不能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一种感恩之爱使父母内心愉悦,即尊亲,否则“虽日用三性之养,犹为不孝也。”秦汉以后,在养亲、尊亲的基础上,对父母的孝的内涵逐渐扩大为谏亲、祭亲等几个方面。2、生儿育女,珍爱生命商代卜辞中“孝”字曾写作“上父下子”,原始字形传达的信息是男女交合、生育子女。《诗经》云:“於乎皇考,水世克孝。”这里的“孝”与生命延续相关联。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