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诉讼案件处理指引——诉前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诉讼案件处理指引——诉前篇.docx

上传人:花花世界 2019/11/4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诉讼案件处理指引——诉前篇.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诉讼案件处理指引——诉前篇诉讼案件处理指引——诉前篇目  录一、发生争议,可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有哪些二、面对争议,如何选择恰当的争议解决方式(一)和解与调解(二)仲裁和诉讼    ,如何做出选择(三)强制执行公证    (四)申请支付令    (五)实现担保物权程序    (六)关于网络仲裁三、如何做好诉讼(仲裁)前的准备工作/应诉工作(一)收集证据材料(二)查询、检索相关法律、法规、案例(三)制定诉讼方案(四)准备起诉材料(五)起诉的技巧及注意事项 (六)被诉时的应诉准备四、申请财产保全的技巧及注意事项(一)基本要求(二)财产保全的技巧及注意事项(三)调查财产线索的技巧及注意事项诉讼案件处理指引——诉前篇    一、发生争议,可选择的争议解决方式有哪些   实践中,解决争议的途径主要有和解、调解、仲裁及诉讼(广义)四种方式。其中诉讼又包括:诉讼程序(狭义,本指引特指司法审判程序)、督促程序(申请支付令)、实现担保物权程序及依据公证债权文书申请强制执行程序等。     二、面对争议,如何选择恰当的争议解决方式    (一)和解与调解    在争议发生后,通过和解与调解方式解决争议毋庸置疑是最优的,其具备效率高、耗时短、成本低等优点。    但是,和解本质上是双方就争议重新达成的协议,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另一方仍然需要采取其他途径实现债权;调解(特指民间调解,不包括诉讼、仲裁程序中的调解)是指争议当事人在第三方调停下达成一致解决争议。有第三方参与,是调解与和解最重要的区别。在我国商事领域争议解决中,现有的独立的第三方调解机构多为仲裁委员会或行业协会下设的调解中心。实践中,未经人民法院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不包含诉讼调解和仲裁调解)本身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鉴于司法实践中,进入诉讼或仲裁程序后,仍有可能在法院或仲裁委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因此,如无特殊考虑或司法机关强制性规定,可不必在合同的争议解决条款中特别约定前置调解程序,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拖延。(二)、地域管辖或专属管辖当事人自主约定仲裁机构裁判者的产生审判庭由法院指定当事人自主约定选择仲裁员开庭审理原则原则上公开审理一般不公开审理关于涉案第三人可追加相关方为第三人仲裁协议只对合同相对方发生法律效力,无法约束第三人。如要求第三人承担责任,只能重新申请仲裁或提起诉讼。财产保全 可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及诉中财产保全仲裁庭接受当事人财产保全的申请,仲裁机构将申请提交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按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办理。裁决做出时间 一审普通程序一般自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二审程序三个月内审结。裁决做出时间各仲裁委员会不统一,根据各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规定。比如:贸仲组庭之日起六个月;北仲组庭之日起四个月;广仲组庭之日起四个月。生效判决(裁定)救济途径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可申请再审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可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特殊情况下的送达 在无法联系当事人的情况下主要采取公告送达,部分法院接受约定送达仲裁送达不同于诉讼送达,由于仲裁不公开的属性,仲裁委员会在无法联系上被申请人时可采用公证送达。执行可依据生效判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可依据生效裁决,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如何做出选择      争议发生后,究竟选择仲裁还是诉讼可综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确定:      (1)胜诉可能性    争取案件的胜诉,是选择争议解决方式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分行首先应结合我行胜诉难度、案件所涉法律问题的难易程度、业务复杂程度、本行司法资源等要素选择确定争议解决方式。其中,对于争议较大的案件,建议各分行根据本行实际情况选择司法资源比较有优势的争议解决方式;在不考虑司法资源的情况下,业务专业性较强的合同可考虑选择仲裁,特别是涉外合同选择仲裁更易得到对方当事人的认可;我方败诉可能性相对较大的合同,可考虑选择诉讼解决方式,有利于我行尽量逐级利用不同救济手段,实现利益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普通借贷类案件,仲裁和诉讼的结果差别不大,银行作为债权人绝大部分情况下诉讼或者仲裁请求会得到支持。但疑难、复杂案件则有所不同。法院商事或者金融审判法官常年审理金融案件,其观点往往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