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传统膏药的制法.doc

格式:doc   大小:54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传统膏药的制法.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9/11/5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传统膏药的制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4)玉竹汤组成:玉竹30g,桑寄生30g,鹿衔草15g,白术15g,茯苓15g,怀牛膝15g,白芍15g,炙甘草9g。功效:健脾除湿,补肾通络。主治:肩周炎,一臂或两臂疼痛,不能高举或转动不灵者,不论病之新久。服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治疗肩周炎的外用膏药(1)肩贴灵药物组成及制法:雄黄、樟脑、急性子、公丁香、生半夏、乌蛇、蜈蚣、凡士林。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药膏。功效: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主治:肩周炎之风寒侵袭兼瘀阻者。用法:取药膏适量摊于敷料上,贴患处。(2)肩凝膏药物组成及制法:牛蒡子1500g,白凤仙120g,川芎120g,桂枝60g,大黄60g,当归60g,白蔹60g,肉桂60g,草乌60g,地龙60g,僵蚕60g,赤芍60g,白及60g,乳香60g,没药60g,川续断120g,防风120g,荆芥120g,木香120g,苏合香油120g,蜂醋3000g,香油5000g。将以上诸药入油炸枯,过滤法渣,加入蜂蜡搅拌成膏状,夏季时蜂蜡酌增,冬季时蜂蜡酌减,制成后放一周后使用。功效: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化瘀止痛。主治:各型肩周炎。用法:将药膏适量摊敷于棉布片上,敷匀,贴患部,3~5日更换1次。(3)消散膏药物组成及制法:清明前鲜泽漆草2500g,生菜油7500g,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甘遂各180g,白芥子、大戟、僵蚕各240g,黄藤90g,火硝30g,炒黄铅粉1500g。先将泽漆草入油熬枯去渣,再入麻黄、南星、甘遂、白芥子、大戟、僵蚕,再熬枯去渣,呈滴水成珠状时加入黄藤,火硝熬枯后将油滤清,入黄铅粉收膏,将药膏摊牛皮纸上。功效:温经散寒,豁痰止痛。主治:肩周炎痰浊阻络型。用法:洗净患处,将膏化开,贴于患处,5天换1次。(4)五枝膏药物组成及制法:桑树枝、槐树枝、榆树枝、桃树枝、柳树枝各36cm(直径12mm,秋末、冬初采者为宜)。将各树枝切成每段3cm长,放入香油500g中炸焦(呈黄色)捞出后,将乳香、没药各15g研细,加入油中,边加边搅拌(朝一个方向搅拌),拌匀再加入漳丹250g,继续搅拌,呈糊状放温后摊在25~30张牛皮纸上备用。功效:通经活络,化瘀止痛。主治:肩关节周围炎。用法:患处洗净,取膏贴患处,5天换1次。同时,嘱患者加强肩关节功能锻炼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原则有:(1)虽然现阶段不能治愈,但多数病人能生活得很好。(2)对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科普教育有利于控制病情。(3)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关节外表现的早期认识和治疗更是如此。(4)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控制疼痛和炎症反应。(5)每日体疗有益于保持良好的生理曲度,减少畸形和维持良好的胸廓扩张度;游泳是很好的全身运动。(6)髋关节置换术和脊柱关节矫形手术,有一定益处。(7)对病人进行心理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支持有利于治疗。(8)对AS的家族史了解和AS病人亲属体格检查可能会发现家族聚集性和AS病人亲属中被误诊或未诊断的病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方法:1针灸治疗(1)针刺疗法疗法①:大椎、身柱、脊中、命门、肾俞、阳关等穴。合并坐骨神经疼痛者,选用环跳、委中、承山等穴。:用捻转法进针。风湿寒邪偏盛者,用泻法;肝肾亏虚者用补法。每次选4~5个穴位,每日1次。疗法②:人中穴。:以手针或电子捻针器捻针,使其自上而下,从内向外发热以驱除风寒。疗法③:华佗夹脊穴。:针刺前先从华佗夹脊穴的起点(即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半寸),用拇指向下按压滑动,找出敏感点(压痛甚或有酸、麻、胀感处),~2寸毫针向脊椎方向斜刺,待针下出现电击样或胀麻感传导时,则停止进针,施以相应手法加强针感。按上法在脊柱对侧也刺一针,然后将两针柄分别拔罐留针20分钟。疗法④:天柱、风池、大椎、大杼、风门、身柱、心俞、至阳、膈俞、肝俞、脊中、命门、肾俞、关元俞、腰阳关、膀胱俞、八FDA2、腰俞、秩边、环跳。:以上穴位用补法,不留针,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2)灸治疗法①:阿是穴。:将荆芥、防风、乳香、没药、白胡椒各60g,共为细末,艾绒500g与药拌匀,分20份。将一份药料制成药柱,置筒中在患部施灸。每晚睡前灸40~50分钟,20次为1疗程。②:阿是穴。:取麝***块(由麝香12g,明雄、朱砂各8g,硫黄210g加工而成)如黄豆大,用镊子夹住,点燃后迅速放在阿是穴上,使之继续燃烧,并用手轻轻按揉灸部周围,减轻疼痛。灸后敷贴用麻油、黄丹熬制的膏药,并同时进发性食物(如雄鸡、鲤鱼、黄花菜、猪蹄等)。一般每次灸10处左右,灸后第二天,可见灸部起疮,皮肤脱落。在灸处贴敷一张膏药,以后每天换药1~2次,直至伤口痊愈(约40天)。灸后忌生冷、避风寒、禁房事,伤口不宜用水浸泡,防止外伤。孕妇、哺乳期、月经期,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