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doc

格式:doc   大小:155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doc

上传人:一花一叶 2019/11/6 文件大小:1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校验: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高中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选修3-5) 原子、原子核 这一章虽然不是重点,但是高考选择题也会涉及到,其实只要记住模型和方程式,就不会在做题上出错,(1)两条线索:h为普朗克常数h=×J·(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可以利用光电管实验的方法测得,即Ek=eUc,其中Uc是遏止电压。(3)光电效应方程中的W0为逸出功,它与极限频率νc的关系是W0=hνc。3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对立与统一(1)大量光子易显示出波动性,而少量光子易显示出粒子性。(2)波长长(频率低)的光波动性强,而波长短(频率高)的光粒子性强。(3)光子说并未否定波动说,E=hν=中,ν(频率)和λ就是波的概念。光速C=λν(4)波和粒子在宏观世界是不能统一的,而在微观世界却是统一的。(1)定义: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2)物质波的波长:λ==,h是普朗克常量。二原子结构与原子核(1)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粒子、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1.(1)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证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2)汤姆孙原子模型:原子里面带正电荷的物质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球体中,而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球内。(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而核式结构又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①原子是否稳定,②(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f=E初-E末或(hν=Em-En)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 [(大量)处于n激发态原子跃迁到基态时的所有辐射方式]能级图中相关量意义的说明:相关量意义能级图中的横线表示氢原子可能的能量状态——定态横线左端的数字“1,2,3…”表示量子数横线右端的数字“-,-…”表示氢原子的能量相邻横线间的距离表示相邻的能量差,量子数越大相邻的能量差越小,距离越小带箭头的竖线表示原子由较高能级向较低能级跃迁,原子跃迁的条件为hν=Em-(1)自发跃迁:高能级→低能级,释放能量,发出光子。光子的频率ν==。(2)受激跃迁:低能级→高能级,吸收能量。①光照(吸收光子):光子的能量必须恰等于能级差hν=ΔE。②碰撞、加热等:只要入射粒子能量大于或等于能级差即可,E外≥ΔE。③大于电离能的光子被吸收,将原子电离。(1)一个氢原子跃迁发出可能的光谱线条数最多为(n-1)。(2)一群氢原子跃迁发出可能的光谱线条数的两种求解方法。①用数学中的组合知识求解:N=C=。②利用能级图求解:在氢原子能级图中将氢原子跃迁的各种可能情况一一画出,然后相加。 1,2,3,…n为量子数 1处能量最低,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基态,其他处(如2,3,…n)状态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