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构音障碍的矫治教学目标:理解构音障碍的矫治原则,掌握构音障碍的矫治方法。教学重点:构音障碍的矫治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过程: 一、构音障碍的矫治原则构音障碍矫治工作的基本目的在于帮助儿童在各种语言活动中把异常发音纠正过来。矫治工作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正确的构音技能,抑制和克服错误的构音技能。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制定特殊的干预体系,使用专门的矫正构音技能的方法,包括言语训练方面的和构音动作训练方面的方法,有时候还要加上按摩方法。在使用矫治方法和组织矫治工作时,治疗人员必须表现出极大的主观能力性和创造精神,因为儿童的构音障碍极为复杂:各个障碍患者的言语状况不同,构音障碍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与程度不同,患者在年龄、智力、性格、对自己问题的态度上也不同。必须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原则。最好从矫正和形成最容易掌握的音素开始,以便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使儿童及家长感到高兴,产生矫治信心。构音障碍矫治训练在坚持语言障碍矫治的一般原则前提下,还应注意以下的特殊原则:(一)矫治训练的次数要多,每次花的时间要少治疗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矫治训练时儿童的听觉很容易发生疲劳。一旦发生疲劳,儿童准确辨别正确发音和异常发音的能力就会减退,再继续训练成效就甚微了。一般地说,应该每天训练四、五次,每次持续七、八分钟,最多不超过十分钟。当然,这要视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而定。经过一个时期的反复训练,儿童就能在正确的音响和构音动作之间形成条件联系,并把它巩固下来,最终发展为语言矫治师所希望的正确构音动力定型。(二)主要依靠听觉调控构音动作一般说来,正确的发音技能和准确的辨音能力密切相关。在构音障碍矫治过程中应主要依靠儿童的听觉,要让儿童听清楚准确的发音,学习区分准确发音同其异常发音之间的区别。只要没有达到这一点,儿童就不可能正确地发出标准声音,更难以把它应用于交往言语中。开展系统的听觉练习的目的就是发展言语感知中枢的皮质功能,以便能捕捉各个声音的差异,准确地辨别它们。但是,对于许多儿童,尤其是弱智儿童、言语发展迟缓儿童、构音障碍严重的儿童以及感觉性语音障碍儿童,语音听觉的训练非常困难。在训练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儿童难以分辨同组的音素。例如,一个儿童不会分辨k和t,以及zh、ch、sh等音,经常弄混淆。开始,他把k都读成t,在帮助他学会发k后,又把所有的t都念成k。这种替代现象也会出现在其他组的音素中。类似的情况可能会持续10天,少数情况下会持续10周。这可能和他们的听辨能力有关系。对于这类儿童,如果听觉训练不足以解决问题,那么就应该借助于视觉器官。治疗师让儿童看着自己tn--ko、tu--ku、te--ke给他听。这时让儿童边看口边跟读音节。在综合利用视听感官的基础上,使儿童学会区分t和k后,就转为单靠听觉做练习。在训练对其他音素的辨别时,也是这样做。(三)善于利用辅助音素所谓辅助音素就是可以用作学发某个音素的出发点的、儿童已经会发的音素。在矫治过程中,不能总是给儿童交代口如何张、舌如何动,等等。当儿童需要先考虑如何摆放舌位及唇位时(如发卷舌音sh、r、等等),多半达不到目的。因为在在意地控制舌位及其他构音动作时,往往会造成不自然的构音活动,使舌肌过分紧张,导致瞬间的行为失常。有时候,儿童在构音时过分认真,会引起不自然的痉挛性运动,使矫治发音的工作无法进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