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议高职会计实训体系的构建摘要:本文根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要求,提出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对该实践教学体系如何与理论教学衍接,它具体包括的内容及如何实施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实践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48-02 一、高职教育中实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是确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的重要依据。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记账员,而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会计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使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了鲜明的专业特点和时代特点。为了适应新形式下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根据新会计准则和目前企、事业单位的会计职业岗位划分来开展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一批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专业队伍,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零距离”上岗,为社会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和节约人才培养费用是当务之急。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认识和巩固会计理论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应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强化实务”为原则,通过建立多课程、多环节、立体化的高职高专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课堂实践环节是在讲授每个知识模块后安排的小实验,有利于学生及时消化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校内实训使学生全面掌握一个会计主体是如何完整地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外实训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与条件下得到真实的业务技能的训练,增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二、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衍接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一般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又分为公共课、技术基础课和技能专业课三个模块,其中最核心的技能专业课中安排的课程基本上是《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这几门。为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实现完美的结合,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注意前后课程的衍接。如应先安排《基础会计》课程,再安排其他课程。《企业财务会计》宜与《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的开课时间一致等。(二)要注意教材版本的选择。即不能使用偏重理论的本科教材,也不应使用知识内容过于浅显的中职教材。在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和出版社的努力下,已经有大量的高职教育层次的教材出版发行了,但良莠有别,需要用心臻选。(三)课堂实践环节不能仅仅是对任课老师的一种口头要求,而应把它在教学计划上体现出来,并制定相应的检查措施来督促实施。(四)在这些核心专业课程讲授完毕后,需安排相应的配套集中实践教学,如《基础会计》课程后安排出纳实务仿真模拟实训、单证仿真模拟实训等,《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后安排手工业务仿真模拟实训,《税务会计》课程后安排电子报税仿真模拟实训,直至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完毕后安排专业顶岗实习。三、高职会计实训体系的内容(一)课堂实践课堂实践环节是在讲授每个知识模块后安排的小实验。这种实训方式贯穿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的讲授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而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