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定西市安定区“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促进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农业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在中央、省、市的关怀扶持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加快推广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通过推广应用旱作高效农业、高产创建、标准化栽培技术,粮食生产模式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全区粮食连续七年丰收、总产稳定在25万吨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总产量、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均超过了“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5%、%)。2011年我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县(农场)”称号,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受到表彰;2013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2014年再次荣获农业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马铃薯产业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构想,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要求,全面提升品牌,拓展市场,促进产业发展。马铃薯产业在种植规模、良种扩繁、品牌营销、贮藏保鲜、加工转化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体系趋于完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十二五”以来,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持续保持在1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百万吨以上,全区微型薯生产能力达4亿粒以上,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了100%。共建成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10家,拥有生产线22条,。按照“稳定占领国内终端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的思路,先后在广东、上海、成都等省市建立直销窗口52个,年外销鲜薯50万吨以上。产量的提高,品质的提升,销路的拓展,马铃薯产业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主导产业。蔬菜产业借助引洮一期工程的有利机遇,安定区已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三大区域化特色蔬菜产业基地,,,总产量74万吨,,。(三)科技应用步伐明显加快。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积极推广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努力构建集约型和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十二五”期间,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种植面积持续增长(、、、、),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的转变,拉开了旱作区农业发展“二次革命”的序幕;通过举办“阳光工程”等各类培训,每年培训25万人(次)以上,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和转移就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四)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区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5家、市级12家,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97个(其中有省级5家、市级28家、区级20家;种植业148个,养殖业149个,购销流通业78个,农机服务业15个,加工业6个,手工业1个),产业化组织成为引领全区产业化发展的骨干,共辐射带动农户34863户,占全区总户数的38%。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产地准出、产品准入制度逐步建立,产品检验、质量监测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不断发展。截至目前,19个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全区“三品”认证18个,其中无公害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9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10万亩,%。(五)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我区农机补贴资金5270万元,补贴各类机具17792台(套),拉动农民投入13100多万元,受益农户13888户。2014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