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临安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doc

格式:doc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临安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1/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临安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临安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临安市人民政府一、修订《临安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必要性1、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人民群众渴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优生优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人们愈来愈渴望享受优质教育。在当前教育成本投入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只有达到规模办学,才能形成优质教育效能。以省、杭州市示范学校为参照标准,我市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匀,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到2006年,全市有省、杭州市示范小学19所(5/14)、就读学生15098人,%。省、杭州市示范初中15所(6/9)、就读学生12901人,%。而且,这些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锦城城区和几大集镇上。2、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涌进城镇务工经商,一方面,他们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另一方面,这些人子女就学给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锦城街道、高虹镇、青山湖街道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若不能尽快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将无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题。例如锦城街道2006年承担非本地户口初中、小学学生人数比2002年大幅度增加,增加人数为1353人,%。3、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全市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的需要。全市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原来按9‰‰的现实。通过对“临安市各乡镇1—16周岁人口情况”和“临安市人口出生率趋势情况”分析可知,从1990年到2005年的15年时间里,我市每年出生人口呈大幅下降的趋势,全市出生人口从1990年的7024人下降到2005年的3816人,%;‰‰,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幅度50%。从时间段分析可见,1990年为人口出生的最高峰,以后逐年减少,1991年—1993年的三年为一段,每年出生6000多人;1994年—1996年为一段,每年出生5000多人;1997年为分水岭,当年出生人口为4500多人,以后每年出生人数基本维持在3200—3900余人,不足4000人。因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学龄人口锐减,一些学校原规划规模已无法达到。4、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法规政策对教育资源整合的要求。有关教育法规政策对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提出了要求,尤其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04〕47号)明确要求:以县为单位认真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并抓紧实施。各地要按照“高中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到2007年,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而我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相对滞后,学校数还比较多,尤其是我市校均规模在全省、全市都处于低水平。2006年,我市小学、初中校均规模均低于杭州市、浙江省市均水平,初中校均规模是杭州最末位,小学校均规模仅超过淳安。尤其是於潜片,除於潜镇中外,学校规模普遍偏小,现有初中13所,其中独立设置的只有5所,8所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均规模411人,比临安市平均数少251人。最少的学校只有3个班。二、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原则1、均衡性原则。规划调整重点是跨乡镇初中调整。初中布局调整到位后,原初中校址可办中心小学或教学点,原小学校址可办公办中心幼儿园,闲置校产可置换、出售。2、集聚性原则。初中布点向中心集镇集聚,小学布点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及中心村靠拢。原则上,行政区域调整前的老乡镇必设一所小学。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进行学校布点时,充分考虑外来人口因素。3、标准化原则。新建学校按省标准化学校Ⅰ类标准规划建设,改、扩建的学校根据学校原有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按省标准化学校Ⅰ、Ⅱ、Ⅲ类标准分别进行规划建设。学校规划规模,初中18班以上,中心镇初中24班以上;小学6班以上。4、因地制宜原则。我市是山区市,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为体现就近入学的原则,同时考虑交通安全等因素,一些山区小学无法撤并、必须设置。但在校学生数只有100—200人的学校,取消独立的法人单位资格,只设教学点,附属于中心小学。三、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期限、目标规划期限为:2007年—2011年。争取到规划期满,全市学校数为小学38所、初中14所,普高5所,职高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5%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具体方案附后。四、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保障措施1、完善和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根据我市实际,初中学校新建、扩建项目以市为主,由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