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大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的区域群体空间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103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的区域群体空间研究.doc

上传人:wxc6688 2019/11/11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城市空间结构规划中的区域群体空间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城镇群体空间研究——以南昌为例1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在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结构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包括历史演变过程、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条件分析和远景规划结构等多方面内容。然而,这些研究主要多是针对单个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进行的,很少或是完全不涉及城市区域的群体空间结构研究。因此在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研究中,单个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与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研究严重脱节,“区域中的点”与“作为面的城市”无法很好衔接,城市的扩展与区域的发展常无法有机融合。此外,受同时期学术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研究的影响,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规划往往是当时主流模式的体现。不管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发展条件是否允许等特殊的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理论界流行紧凑式圈层模式时,城市空间结构相应规划成紧凑圈层状;理论界流行开敞式组团模式时,城市空间结构又紧跟其后规划成开敞组团状。对城市空间结构实际情况分析的缺乏,往往会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引发诸多问题,甚至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严重失误。,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面向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反应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上,一是有偿使用的土地市场机制对传统以单位为基本单元的块状组合用地形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二是经济、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用地规模向更广阔的区域扩展成为必然,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发生分散化趋势。,即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和地方级城市(建设部,1999)。随着我国城市化过程的空前加速,未来我国大城市继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将不会减弱(建设部,1999)。针对1980年代我国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许多学者在研究分析我国目前大城市发展的现状和机遇的基础上,认为在新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合理发展大城市应该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冯年华,1999;段小梅,2001;巫文艳,2001;纪立虎,2002)。,使得知识成为推动城市产业结构重组最重要的因素。知识经济不仅仅表现在区域与城市的产业结构重组上,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微观区域的分散性将造成城市郊区的进一步发展,“知识园区”的兴起成为城市新的标志和竞争力。知识经济的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新的核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更加融合,城乡一体化的构想,逐渐成为可能,城乡融合设计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更准确地描述城市与周边地区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学者们开始对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进行探索(顾朝林等,2000)。1975年,洛斯乌姆()提出了将城市地区和乡村腹地视为统一体的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1981年,穆勒(Muller)将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理论扩展到日益郊区化的大都市地区,提出了一种新的大都市空间结构模式(图)。图2-10 洛斯乌姆的区域城市结构模式     图2-11 穆勒的大都市地域结构模式随着城市人口、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经济规模也迅速增强,城市与周边城镇的合作日益密切,从区域角度对大城市及其周边的城镇群体进行统一规划协调,既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区域整体发展的必然。国外学者 Papaioannou的研究表明,从对单个大城市的研究走向区域性组合城市的研究,将是世界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研究的趋势之一。图2-1 :一是中心放射式,即整个城市保持单一的团块状向外扩展;二是线性式,即城市通过二、三个,甚至是多个沿轴线分布的组团向外拓展。国外某些学者在研究分析后指出:团块状城市的中心辐射式增长是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的。与这种生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相比,发展组团式的城市则是一条可持续的生长途径( Papaioannou,1996)。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类型的发展过程中也可看出,贯穿于城市空间结构衍生及类型分异的一个总体趋势是城市结构从紧凑趋于分散。封闭的单中心城市结构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只有开敞式的组团布局才能给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带来新的活力。近年来,随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又发现城市的空间增长已由当初的集聚增长转向了空间扩散(顾朝林等,2000):一是城市由同心圆环状向外扩展模式转变为轴向扩展模式(如沿城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