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6
文档名称:

【课外读物类】中华智谋宝库—《智囊全书》.pdf

格式:pdf   页数:49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课外读物类】中华智谋宝库—《智囊全书》.pdf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7/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课外读物类】中华智谋宝库—《智囊全书》.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智谋宝库——《智囊全集》
第一部上智
上智部总序
真正的智慧并非有一套固定不变的原则可依循,而是对应着不同的现实
难局,有恰如其分的不同时策。所以愚昧的人,偶而也会出现深具智慧的反
应;倒是聪明的人往往因为太紧守着某些原则,遂做出错误的判断来。
因此,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无心”的,不会被既有的原则、经验和思
考方式所拘限,所以能充分灵活、充分弹性的深入变动诡谲的难局里,洞见
常人所不能见的问题核心,察知常人所不能知的长远发展,而其拟定的对策,
也出于常人的想像,甚至乍看起来是违反常识的,惟有等到问题完全解决,
才能看清这样深远通透的智慧来。
这样不拘原则的上上智慧,虽是不可学,然而多知道一些这类的智慧事
迹,却也能有效增加我们应对问题的能力。
又:一些不见得聪明的人偶而出现的上上智慧,也往往对我们有启发和
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我特地把这些我所知的智慧实录条列出来,分为四
卷,分别是《见大》《远犹》《通简》《迎刃》,而总其名为《上智》。
掌握大局
一操一纵,往往在预料之外。这是平凡的人最害怕碰上,豪杰之士却最
能拿捏分寸的地方。
姜太公·孔子
太公望封于齐,齐国有一个名叫华士的人,他认为不臣服于天子、不结
交诸侯是正当的事,人们都称赞他很贤明。太公望派人请他三次都不肯到,
就命人杀了他。
周公问说,“他是齐国的一位高土,怎么杀了他呢?”
太公望说:“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的人,我太公望还能将他臣服、
与之结交吗?凡国君无法臣服、不得结交的人,就是上天要遗弃的人;召他
三次而不来,则是叛逆之民。如果表扬他,使他成为全国民众效法的对象,
那要我这个当国君的何用?”
梦龙评齐国因此没有懒惰的人,始终不沦为弱小国家。韩非《五蠹》
的学说就是以此为本。
孔子的学生曾受少正卯言论的诱惑,数度离开学堂,使学堂由满座成为
空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
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没有过
失吗?”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尚未达到这五种程度。第一种是心思
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
第四仲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书尽奸雄
的隐密。一般人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
具有这几种坏处,正是小人中的好雄,不可不杀。”
梦龙评小人没有过人的才能,就不足以乱国。假使有才能的小人肯
受君子指挥,未尝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会一概摒弃他们。少正卯能
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想压过孔子的声誉,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心下
手,不只是为了阻止当时以口才便捷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杀人
的现象树立因应的典范。
华士徒具虚名而无实用,少正卯则好像很有用,买际上不可用。徒有口
才而心术不正的小人,凡是贤明的君王都能杀他;名人或品德高尚的隐士,
只有大圣人才知道他该不该杀不知其当诛,很少有不受其蔽。
唐朝萧瑶喜好拜佛,太宗命令他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
阳丞、郭仙舟献诗陈情,玄宗下诏:“观察诗中的意义,乃是在推崇道教,
不切合时代的需求,当依其个人的善好,免去官职做道士。”这种做法和圣
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假使嗜好佛、道的人都命令他们出家或做道士,那么士
大夫以邪说异端攻击正道的事情就可以平息了。
诸葛亮
有人批评诸葛亮吝于宽赦他人的罪行。
诸葛亮回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公正、仁德之心,不该随意施舍不当
的思惠;所以匡衡、吴汉治国就不认为无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也曾说过:
‘我曾与陈元方、郑康成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
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年年都大赦人犯,
但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好处呢?”
后来费祎主政,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西蜀的国势因此削弱不振。
梦龙评子产对太叔说:“只有最具仁德的人,才能用宽容的律法来治
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方法了。猛烈的大火,人看了就害怕。因
此很少人被烧死;平静的溪流,人民喜欢接近嬉戏,却往往被淹死,所以用
宽容的方法治国比较困难。”
后来太叔治理国家,不忍用严厉的方法。于是郑国盗匪猖獗,太叔非常
后悔。孔子说:“行政过于宽容,百姓就容易轻慢,这时就要用严厉的律法
来纠正他们;过于严厉,百姓又可能变得凶残,就要用宽大的政令来对待他
们。用宽容来调和凶残,用严厉来调和轻慢,才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
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处以黥刑①,这种刑罚太过严苛;梁武帝看见死刑
犯,往往流着泪释放他们,又太过宽容。《论语》有“宽赦小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