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情场智谋
“萨—波”之恋
情场智慧的理想典范
萨特,是现当代西方享有盛誉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与文学家。年瑞
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以诺贝尔文学奖,但被他谢绝了。他一生坚持其独立的
人格,保持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这在他的爱情生活上也表现了出来。他与著
名女作家波伏瓦是终生深恋的伴侣,但却始终未举行世俗的婚礼,两人至密
的恋情与共同的事业,构成了“萨一波”之恋的卓越不凡的“存在”景观,
树立了一种具有高度智慧的理想典范,在观念与方式上对传统世俗的婚恋习
惯,提出了勇敢的挑战。
相知极深的爱恋
萨特与波伏瓦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一生相知相爱
的程度之深,足使世间许许多多被人们视为美满姻缘的婚姻相形失色。他们
在真正相知的基础上,亦即在灵与肉的整体和谐中或“互知”中萌发了浓烈
的恋情,致使他俩无不把对方视为真正的“知音”,真正离不开的人。而世
人也都把他俩视为伟大的终生伴侣,并不称他们为夫妇或先生与太太,又不
得不承认这对伴侣不是夫妇,胜似夫妇,世俗的婚姻方式与强制的法律束缚
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整个灵魂与生命的“相知”与“必需”,才能产生这种典范的“知
音”型的恋情;而那些只有单方面“相知”或“必需”的婚恋,才往往以民
俗的婚嫁方式与政府的法律形式来约束与限定。
“萨—波”之恋是真正的智慧型、知音型的恋情。尽管在马欧带着西蒙
娜·德·波伏瓦来到萨特面前时(那是年复活节假日后的一天),无论
是波伏瓦,还是萨特都已有了不止一次的恋爱体验,但及待他们相见,便真
正地感到此前在异性那里得到的东西是肤浅的、幼稚的,因为没有能够很好
地从对方发现自我的存在。据一册权威性的传记说,西蒙娜。德·波伏瓦之
所以喜欢萨特是因为他不停地思考,从不把一切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在使她
比别人感兴趣的问题上,他试图真正地理解她并提出善意的忠告。这忠告也
合乎她的心愿,就是要坚持个人的自由,保持好奇、坦率、真诚,做与写作
有关的事。萨特比她只大两岁,但却以成熟老练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
的表哥雅克是她青年时代第一个迷恋对象,马欧是对她的容貌恭维备至的第
一个男人,而萨特则是与她相似的第一个人,更何况他和她追求同样的目标,
而他比她在他们相识的初期更具有令人钦敬的意志力。显然,在萨特身上,
波伏瓦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追求着的未来。同样,在波伏瓦身上,萨特
也发现了自己——自己所需要的来自异性的一切。在他认识波伏瓦之前,已
爱慕过一位漂亮的名叫卡米那·桑斯的女演员,又与其他人一起,柏拉图式
地爱莫莱尔太太,一个有着岁的诱人年纪,具有传奇色彩的阿根廷贵妇。
但当他敏感地看到波伏瓦那美丽的容貌与充满智慧的眼睛时,他感到自己的
灵魂与激情被这位女性牢牢地捕获了。后来萨特在答美
者问时说:“西蒙挪是一位能给予我一切的那种女人,但同时她并不夫落自
己,彼此保持着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在他眼里,“我认为她很美,我一直
认为她美貌可人,虽然第一次遇到她时,她戴着一顶丑陋的小帽子。我直接
和她结识了,因为她很美,因为她过去有、现在仍有她在我面前显出的那种
容貌。为了与她结识我可以牺怜一切。西蒙娜的最大魅力是她具有男件的智
力——你可以从我讲的话里看出我有点封建色彩——和一种女性的感敏。这
就是我从她身上发现的,我所需要的一切了。”
他们的恋情深入自然导致了两个人之间“契约”的诞生,即同居而不结
婚,也不要孩子,尽量使各自保留独立的自由与人格,同时也包括偶然发生
的风流韵事——不是精神品质的堕落,而是为了确证自由选择作为个人权利
的存在。但这不应从根本上影响他们因由相知相爱甚深而编结的伴侣关系,
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富于变化,竭力反对停滞与约束性的生活,所以每天他们
亲密地漫步,相会于校园、咖啡馆或各自独占的卧室中,不谋求一个稳定的
拥有成套家具的俗人概念中的“家”,但他们却可以自由地享受真正的夫妻
生活,同时又享受由彼此激活了生命创造的热情,积极地而又极有成效的从
事写作活动。显然这种超脱世俗家庭的琐务、职责(母职与父职等)的独特
生活方式,非常有利于从事自由思想与创作的活动,他们各自勤奋的写作和
相应的丰产与成就,都是与这种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有时,他们出去旅行,
亲密的相伴使他们共同消化或领受旅游中的见闻,促成一些新的观念与创作
灵感的产生,所以他们的旅行通常都带有“蜜月”与“分娩”(精神产品的
创造)的双重特征。尽管萨特对波伏瓦的女性的美丽或波伏瓦对萨特的身体
都有一种出于本能的需要,但对他来说绝不限于此,他们更是一对灵魂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