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第九章献血法律制度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献血法制定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了解什么是献血法;掌握无偿献血制度的涵义和其积极作用;了解我国献血立法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公民献血和临床用血的相关法律规定;熟悉血站及血液的概念以及对血站以及临床输血进行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使学生熟悉血站的设置和审批;掌握临床输血的程序及法律要求;了解对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输血的监督管理;熟悉对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规定以及违反献血法律制度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二、讲授学时2学时三、讲授的内容纲要及重点、难点(一)内容纲要1、献血法的概念及目的、意义。2、献血立法的历史与现状。3、无偿献血制度的涵义。4、对临床用血的法律规定。5、血站、血液的概念。6、血站的设立和审批。7、血站的执业许可和对血站的采供血管理的法律规定。8、对临床输血管理的法律规定。9、血液制品、原料血浆的概念。10、单采血浆站的设置。11、血浆的采集和供应。12、对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13、违反献血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二)教学重点1、献血法的概念及目的、意义。2、无偿献血制度的涵义。3、对临床用血的法律规定。4、血站的设立和审批。5、血站、血液的概念。6、血站的执业许可和对血站的采供血管理的法律规定。7、对临床输血管理的法律规定。8、单采血浆站的设置。9、血浆的采集和供应。10、对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11、违反献血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教学难点1、无偿献血制度的涵义。2、对临床用血的法律规定。3、血站的设立和审批。4、血站的执业许可和对血站的采供血管理的法律规定。5、对临床输血管理的法律规定。6、血浆的采集和供应。27、对血液制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四、教学设计献血法律制度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一)献血法献血法是调整在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立法目的:保证临床用血的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二)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出于自愿提供自身的血液、血浆或者其他血液成分而不取任何报酬的献血活动。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二、立法历史与现状多年来,我国存在着三种献血形式:个体供血、义务献血、无偿献血。个体供血,是公民向采供血机构提供自身血液而获取一定报酬的行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的医疗临床用血主要靠个体供血支撑。义务献血。1978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加强输血工作的请示报告》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开展了公民义务献血活动。义务献血是通过政府献血领导小组或献血委员会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分配献血指标,下达献血任务,献血后给予献血者一定营养补助费的献血制度。义务献血对保障医疗临床用血起到重要作用。无偿献血是指公民向血站自愿、无报酬地提供自身血液的行为。无偿献血是国际红十字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二十世纪30年代建议和提倡的。1984年,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全国倡导无偿献血,深圳市、海南省已率先通过地方立法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经过大力宣传,1996年深圳市无偿献血已达到医疗临床用血的42%。但是总的来讲,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开展得还很不够。为了推动我国的无偿献血事业,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献血活动加以规范。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卫生部相继颁发了《全国血站工作条例》、《血站管理办法》(暂行)、《无偿志愿献血奖励办法》、《关于加强输血工作管理的若干规定》、《血站基本标准》、《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等。1997年12月29日,八届全令第九十三号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下简称《献血法》),自1998年10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及相应配套法规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医疗用血的重大发展,标志着我国血液事业进入了法制管理的新阶段,也是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的标志。三、对临床用血的规定(一)临床用血的供给无偿献血的血液必须用于临床不得买卖。血站。便疗机构不得将无偿献血的血液出售给单采血浆站或者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临床用血的包装、储存、运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必须进行核查,不得将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血液用于临床。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3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应当依照本法规定,确保采血用血安全。(二)临床合理用血的管理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医疗机构应当推行按血液成份针对医疗实标需要输血,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鼓励临床用血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