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路漫漫其修远.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路漫漫其修远.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1/13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路漫漫其修远.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本文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即“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掌握论据材料。,提高阅读水平。─分─总的构思方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学********惯。【教学重点】,掌握本文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即“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提高阅读水平。【教学难点】作者读书思想的感知。【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学****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从中学到读书经验。【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可由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引入二、《离骚》。后半句“吾将上下而求索”,整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高洁志向的不懈追求。本文以此诗句为题,意在说明:语文学****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学****语文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求索,不断进取,要多读、多写、多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罗洛(1927—1998)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5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海之歌》等,还有译文集《法国现代诗选》、《萨福抒情诗集》,杂文集《人与生活》,评论集《诗的随想录》等。同时参加《呼吸》、《荒鸡》、《奔星》等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1949年后在上海任记者和编辑,1958年调青海,转入科学部门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他留下几百万字的文稿,包括他在大西北工作25年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后经整理出版《罗洛文集》。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一)?标题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是议论文。标题引用屈原的诗句,有以下两层意思:(1)指明学****语文是一个漫长的学****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2)说明写作是一种创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创造,因而需要探索精神。引用屈原诗句,既是比喻手法,又具有形象、贴切的特点,点明了学****的长期性和创造性。,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明确: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学****语文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惯。这是一篇介绍学****方法的议论性文章。文章开篇,总写了学****语文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分别论述,最后加以总结收尾,文章结构严密而紧凑。?明确:全文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提出学****语文应该多读、多写、多思。第二部分(第4~21自然段)分三层具体介绍多读、多写、多思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1)(第4~10自然段)具体论述多读的重要意义。(2)(第11~17自然段)具体论述多写的意义。(3)(第18~21自然段)具体论述多思的意义。第三部分(第22~23自然段)总结全文号召人们继续学****下去,并指出语文学****是一个长期而坚持不懈的过程。“多读”,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主要用了例证法。以作者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多读的意义。分三段说自己的读书心得:(1)在私塾时,基本上都把它们背下来,将来学****时就省劲多了。(2)初中时,广泛地阅读名家的作品,作者的眼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3)高中,在语文老师的指引下,读外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遨游”。最后作者说出自己的深刻体会——学生时代是读书最好的时光。“多写”对提高语文素养的重大意义的?明确:用例证法,辅以古语、古诗词来增强论述的力度。先从读和写的辩证关系说起,指出“多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即使是写一封信、一篇作文……也需要相当时间的磨炼”。接着,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三个方面的例证:经常写读书笔记、养成每天写作的****惯、有能力的话还可以搞点翻译。6.“多思”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什么作用?明确:有利于培养和养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写作中多思贵在去陈言,立新意;特别是文艺作品,更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创性。对于一篇文章,既有外在的“形”(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及格律的声韵等等);又有内在的“神”(如文章的思想、精神、风格、韵味等等)。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才能掌握内涵的精华。写作时,只有反复思考、反复修改,才能使作品趋于完美。?明确:先从反面论述不多思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出读书要多思;对“写作”中的多思,是从构思的角度正反对比进行论述的。,引用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强化作者的观点。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