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刘瑞龙的农业经济观.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刘瑞龙的农业经济观.doc

上传人:jiqingyong345 2019/11/13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刘瑞龙的农业经济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刘瑞龙的农业经济观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刘瑞龙(1910-1988),江苏南通人,是党在南通地区早期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华东局农委和国家农业部的领导工作。他经常深人基层调查研究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先后主持起草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撰写了《农业增产的八项措施》《农业八字宪法浅说》,主持编纂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观点,为新中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号文件”聚焦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提出的具体措施达80多项,其将对我国农业的改革创新及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在全国各地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谋划“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之际,重温刘瑞龙工作中所体现的农业经济观,对指导农业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科学技术正处于发达中还未完全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于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例如,直至19世纪人们还认为森林是砍伐不尽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劳动力是主要的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古代许多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劳动力——人口,而西方贩卖奴隶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从政治制度来看,集中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中国和法国曾分别是亚、欧大陆上劳动力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农业经济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这一经济阶段中,人们采用的是原始技术,使用的是犁、锄、刀、斧等手工生产工具和马车、木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从事第一生产——农业,辅以手工业。在这几千年中,尽管科学技术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生产格局没有改变。这时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因为从总体来看,人的智力方面的差别不太大。据统计,在低机械程度条件下,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和智力支出之比是9:1。同样,土地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成为争夺的对象。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成为经济发达的地方,所以就有了经济发达之后的诸多文明之地:如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就整个世界而言,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资源的占有或通过体地占有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的。在农业经济阶段,广大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缺衣少食比较普遍,不能抵御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危机。教育很不普及,文盲占大多数,人才难以流动和发挥作用。 1农业基础地位观刘瑞龙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1942年10月,他在淮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汪精卫正用尽一切办法来破坏我国农村经济……我们便是要在这个斗争环境中,建设我们的农村,而建设农村经济的重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瑞龙就充分认识到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动摇的基础作用,在《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相应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发展农业,保证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防止和克服农业和工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