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章丘市是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和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乡。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市区东50公里处,北纬36°25′-37°09′,东经117°10′-117°35′之间。西邻济南市历城区,东连淄博市,南交泰安、莱芜市,东北与邹平县接壤,西北隔黄河与济阳县相望。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37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早在8000多年前,境内即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东、北部为蒲姑国。商末,西部为潭国,都城今龙山镇城子崖。春秋时期,先后为潭国和齐国诸侯封地秦,属济北郡。西汉,属青州部济南郡(治东平陵城)。汉景帝四年(前153年),置县称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取县北山章丘为名。1979年1月,属济南市。1992年8月,撤章丘县设章丘市(县级)。章丘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有25种,尤以煤炭、铝土、石灰石、花岗石储量最大,境内水资源充沛,市区群泉喷涌,,素有小泉城之称。章丘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0处,省级2处,市级21处。章丘物产丰饶。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果品、水产品和畜产品,名优特产品较多。是山东省八个农业现代化试点市之一。五音戏就起源于章丘市文祖镇青野村一带。文祖镇位于章丘市城区以南,齐长城脚下,地处济南、淄博、莱芜三市结合部。北靠胶济铁路、济王公路,章莱公路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戏(或周姑子),清康熙年间起源于文祖镇青野一带。五音戏来源于“章丘秧歌”与“章丘梆子”。明清时期,章丘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频繁,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在此期间,民间秧歌受章丘梆子的影响,形成了一种集歌、舞、戏三结合的艺术形式,人们称其为章丘秧歌或秧歌戏。清康熙年间,文祖镇西王黑村的水母庵里有个姓周的尼姑,演唱技术超群,唱腔曲调抒情优美,委婉动听,受到周围群众的喜爱。大家纷纷向她学习,并将学来的唱腔运用到秧歌戏中,人们称用周姑子腔调演唱的秧歌戏为“周姑子戏”。与此同时,青野村艺人谭湘子,在青野组建了第一代周姑子戏科班。他们进一步借鉴、吸收了章丘梆子的唱腔板式、表演程式、乐队伴奏、化妆道具等表现手法,逐渐脱离了秧歌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形式。从康熙年间到鸦片战争以前,周姑子戏得到了长足发展。传播很快,境内很多村庄均有周姑子戏班,经常到各地赶庙会、串乡巡回演出,把此戏种传播到了济南、日照、莱州等。1920年至1937年,是周姑子戏向五音戏转化时期。这期间社会经济有所好转,青野村周姑子戏科班第五代传人靳成章、靳成花组织的戏班及他们的徒弟组织的班社,活动在济南、淄博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里。1935年,经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介绍,以靳成章的徒弟邓洪山(鲜樱桃)、冯兰亭等人组成的五人班,应上海“百代公司”之邀,去上海灌制唱片,被厂方授誉“五音泰斗”之称号,并赠送锦旗。之后,周姑子戏逐渐改称“五音戏”。一、基本内容五音戏的初期有五个人即可演唱,由一人打击乐器,四人演唱,因此也称五人班或五人戏,淄博的方言“人”和“音”类似,故有了现在的名称“五音戏”。现在的五音戏比老五音戏而言,人物和角色都有了很大的丰富,一般的戏大都需要演员10人左右;乐队也有很好的配制,除了锣鼓班外,还有很多民族的吹拉弹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