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节约用电手抄报内容-节电手抄报节食节水节电手抄报 节食班 陈楠 说到春节,想必大家都会很兴奋吧,我也不例外, 那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春节吧。 大年三十那天,爷爷奶奶大显身手,做了一大桌丰富的年饭,我们全家欢欢喜喜的吃了团圆饭,又开开心心的看了春节联欢晚会。当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了准备已久的鞭炮和焰花,到屋外的江边放起来。 一到屋外,许多大人和孩子已经在外面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已渐渐响了起来,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孩子们都在旁边捂着耳朵驻足观看。 叔叔提前把炮摆放好,爸爸点燃了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响起来,全家人的眼睛都盯着那挂炮,随着火花 的快速移动我们的眼睛也随着它移动。到处都是“年” 我们还放了烟花。爸爸点燃烟花,“哧”的一声,一个接一个的烟花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有的像流星,有的像大红花,有的像五彩花,点点滴滴,汇成花的海洋;接着又像孔雀一样展开羽毛在空中消失了。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真是灿烂壮观的景色!,直到最后一声停止,我们也欢呼起来“哦!过年了!新年到了!” 古时候,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因害怕,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后来人们发现“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家家户户从此有了贴红对联、燃放爆竹、除夕夜烛火通明、守更待岁的习俗,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 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 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春节电子手抄报(A3)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 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