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南戏与《琵琶记》.ppt

格式:ppt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戏与《琵琶记》.ppt

上传人:825790901 2016/1/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戏与《琵琶记》.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五章第五章南戏与《琵琶记》南戏与《琵琶记》第一节第一节南戏的源流南戏的源流第二节第二节高明《琵琶记》高明《琵琶记》第三节第三节四大南戏四大南戏第一节第一节南戏的源流南戏的源流一、南戏的发生与发展一、南戏的发生与发展二、南戏的体制二、南戏的体制三、南戏早期作品三、南戏早期作品四、《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四、《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一、南戏的发生与发展一、南戏的发生与发展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参照其他相关文献,可以得出如下几点认识:第一,南戏的主要流行地区为浙江东南沿海的温州,故又名温州杂剧。温州古名永嘉,故也叫永嘉杂剧。南戏起源应在两宋之交的十二世纪初,即宣和、南渡之际(1119~1126)。当时温州民间原有的歌舞小戏,开始与北来的杂剧结合,南戏逐渐成型,但与宋杂剧还并无根本区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的称名,就反映着它属于中间形态的过渡性质。第二,南戏成熟于十二世纪末的南宋中期,即宋光宗朝(1190~1194),《赵贞女》、《王魁》为早期之作。第三,早期南戏流行的范围仅限于江南地区,影响不大,故未引起外界的注意。随着元朝灭宋统一,北杂剧南下,南戏也传播到北方。在南北戏剧的交流之中,虽有不少艺人大力吸收北剧成果,甚至直接改编移植,但远不能与如日中天的北曲杂剧争一日之长。直到元末北剧衰弱下去,才有一些文人转向南戏创作,产生了“荆、刘、拜、杀”四大南戏,或加上高明的《琵琶记》称五大南戏。这一阶段已进入南戏发展的后期,史称“南戏中兴”。二、南戏的体制二、。体现在篇幅上,可以根据剧情自由伸缩,而且不忌枝蔓,因此都比北杂剧冗长。,除了净、末与北剧相同,生与丑则是南戏独有的。歌唱规制也比北剧灵活,任何角色均可歌唱。歌唱形式也很丰富,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C.“副末开场”的形式,即第一场戏照例由副末首先登场,通过歌唱词曲以及与后台演员互相问答,概括介绍剧情和交待创作意图,又叫“家门大意”或“家门引子”。 。形成了南曲清柔婉转的演唱风格,与北曲的高亢激昂构成鲜明反差。三、南戏早期作品三、南戏早期作品《南词叙录》著录南戏剧目六十五种,题为“宋元旧篇”。由于南戏早期的宋代作品与后期的元代作品不易区分,所以****惯上统称宋元南戏或宋元戏文。根据近人的研究搜集,现知宋元南戏的剧目有二百四十四种,而有剧本传存的则不足十分之一,绝大部分都散失了。在现知剧目中,能够确定为宋人之作的,除上述《赵贞女》和《王魁》二剧,还有《王焕》、《韫玉传奇》、《乐昌分镜》、《张协状元》等四种,共计六种。其中有剧本保存下来的只有《张协状元》一本。除此之外,在***的二十来个宋元南戏剧本中,还有《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元本《琵琶记》和成化本《白兔记》等还保持着戏文的本貌,其他的大都经过明朝人的修改,有的甚至已是面目全非了。四、《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四、《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初编辑的《永乐大典》,收录戏文三十三种,计二十七卷。今存最后一卷,为《张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三种。近人钱南扬校注出版,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保存南戏最重要的文献。《小孙屠》和《错立身》都是元代的作品,而且不完全,属于节本性质。但二剧的情节还是可以辨认的,《小孙屠》写的是一个通奸谋杀,最后经由包公侦破的故事;《错立身》写的是金国官宦子弟延寿马与戏剧演员王金榜相爱,被家长锁禁,后逐出家门,沦落为戏班艺人的故事。从中还可以看到元代南戏的一些真实面貌。《张协状元》在《戏文三种》中时代最早,而且最为完整,是宋代南戏存世的唯一标本。根据剧本开端“《状元张叶(协)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占断东瓯盛事,诸宫调唱出来因”和“九山书会,近目(日)翻腾,别是风味”的交待,可以认定此戏是南戏故乡温州书会的作品,系由民间剧作家根据同题材的诸宫调节目改编而成。“东瓯”和“九山”都是温州的代称。全剧五十三出(南戏原不标出,近人校注为方便阅读,依明人惯例划定),演述张协赴京赶考,途中遭强盗抢劫,受伤落难,幸为寄居古庙的王贫女救助,二人结为夫妻。张协考中状元后,决意抛弃王氏,乃至图谋***灭口。王氏侥幸生还,被王宰相认为义女。最后张协招赘王家,二人终于团圆。这是一部婚变剧,旨在批判封建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