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室内饲养方法.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室内饲养方法.doc

上传人:dongmengguoji 2019/11/1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室内饲养方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室内饲养方法通过人工方法将湖北钉螺制备成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确定钉螺感染的最佳条件,建立钉螺人工感染传代的室内株,为研究其感染活性、遗传变异和疫苗等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用尼龙绢筛集卵法收集日本血吸虫成熟虫卵,常规法孵化毛蚴。将钉螺与毛蚴按不同比例进行感染,感染方式分为个体感染和集体感染。个体感染随机分6组(Ⅰ~Ⅵ组),每组200只钉螺,每只钉螺置单孔内分别感染,钉螺感染毛蚴比例分别为1:0,1:5,1:10,1:15,1:20,1:25;集体感染随机分6组(Ⅶ~Ⅻ组),每组200只钉螺,按组别集中感染,Ⅶ~Ⅻ组钉螺感染毛蚴比例分别同Ⅰ~Ⅵ组。然后对每组钉螺的感染数、死亡数及尾蚴逸出量进行比较,确定最佳感染方法和比例。以第1代人工感染性钉螺逸出的尾蚴感染实验动物,获取成熟虫卵并孵化毛蚴,然后采用个体感染方式,以1:15的比例继续感染钉螺,获得第2代人工感染性钉螺。比较第1代与第2代人工感染性钉螺的感染数、死亡数及尾蚴逸出数。通过动物感染实验,比较人工第1代、第2代感染性钉螺与自然感染性钉螺日本血吸虫成虫发育率、每克粪卵数(fecaleggspergram,FEPG)及每克肝卵数(livereggspergram,LEPG)。结果:个体感染Ⅰ~Ⅵ组的钉螺感染数分别为0±0,±,±,±,±,±;±,±,±,±,±,±;钉螺平均逸蚴量为0±0,±,±,±,±,±。集体感染Ⅶ~Ⅻ组,钉螺感染数分别为0±0,±,±,±,±,±;±,±,±,±,±,±;钉螺平均逸蚴量为0±0,±,±,±,±,±。用人工制备的第1代感染性钉螺对血吸虫进行人工传代研究,成功获得了人工第2代感染性钉螺,%,%;%%的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在尾蚴感染动物试验中,人工第1代、%,%,%,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自然感染性钉螺和人工第1代、第2代感染性钉螺的FEPG分别为1503±269,1683±233,1541±117;LEPG分别为6641±1819,6272±1419,7263±164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结论:通过用人工感染的方法可以获得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个体感染方式优于集体感染方式,感染时钉螺与毛蚴的最佳比例为1:15。人工感染性钉螺经传代后,第1代与第2代钉螺在感染数、死亡数及尾蚴逸出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别。比较人工第1代、第2代感染性钉螺与自然感染性钉螺的成虫发育率、FEPG及LEPG,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