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对元稹《离思》五首之四属于悼亡诗的疑议[权威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元稹《离思》五首之四属于悼亡诗的疑议[权威资料].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1/1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元稹《离思》五首之四属于悼亡诗的疑议[权威资料].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元稹《离思》五首之四属于悼亡诗的疑议[权威资料]对元稹《离思》五首之四属于悼亡诗的疑议摘要:人们普遍认为“元稹《离思》五首之四”是作者对亡妻韦丛的悼念之作,表达了对亡妻一往情深的真挚感情。此诗因表达手法与表现形式的高妙,历来被推崇为“悼亡诗作”中的精品。但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离思》五首之四并非“悼亡诗”,而是元稹为他年少时的爱人双文(即崔莺莺)所作的“艳诗”。本文认为《离思》五首之四非“悼亡诗”,很大程度上可能属于“艳诗”之列,并就此展开了具体阐述。关键词:《离思》五首之四悼亡诗艳诗疑议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之四一、疑议产生之因《离思》五首之四,总体而言是一首由多种意象组合而成、颇具象征意味的感怀诗歌。典故的运用,既增强了诗的文学性,又为其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读者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并多角度地感悟出别样的社会认知和美感享受,因此,使得对此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全诗仅四句,简练却意趣无穷。前三句均采用比喻手法,尤其一、二两句,作者巧借典故,破空而来,暗喻修辞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全诗曲折地表达了对心爱女子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末句以画龙点睛之笔点明旨意,令人豁然开朗。首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舀”?变化而来。字面意思是说,曾经领略过大海的人,对于逊于沧海的小小的细流,是不会放在眼里的。大海苍茫广阔、雄浑壮观,它的境界是湖水、河水之流无法比拟、难以逾越的。全句仅七个字便营造出一种雄浑深远的意境,使人向往,希望一睹沧海的风采。第二句中“巫山云雨”意象一般认为源于宋玉《高唐赋》,楚怀王“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神女辞别时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除却巫山不是云”与首句呼应,表面上赞美了巫山之“云”的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认为除它之外的云,称不上“云”。两个典故经过作者为情造文的刻意加工,难见刀凿斧痕。对于美好女子的赞美,作者没有奢华的形容铺张,而是以否定其他同类事物的方式让需突出的形象屹然耸立,这种反常道而行的创作方式堪称精妙。这两句诗中以“沧海之水”、“巫山之云”暗喻心爱的女子,可通其文意。至大至美的“沧海水”,突出女子的宽容的胸襟、包容的气度、广博的涵养;如诗如画的“巫山云”,展示女子轻盈的身段、飘逸的神态、多姿的风貌。就此而言,诗中赞扬的对象,既可以是亡妻韦丛,又可以是年少时的情人双文(即崔莺莺),我们难以凭此作出明确的判定。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以花喻人,作者直言自己如今信步经过“花丛”时,却懒于回头观看了,表示对女色已无眷恋之心。这种心境不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潇洒做作的虚伪,而是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真诚。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对此作了回答。元稹生平是尊佛奉道的,白居易就曾赞他是“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和答诗十首?和思归乐》?)这里的“修道”,可能是修心养性的宗教皈依,有了宗教信仰,有了精神寄托,从而可以达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境界。另一半则是为了“君”,而“君”指的是谁呢,我们也无法肯定地解释。但诗中饱含的相思之情却自然地洋溢开来,后两句虽吟哦平淡,却是全诗点题之笔。正是因为这首诗有着类似与李商隐“无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