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散而不乱.doc

格式:doc   大小:62KB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散而不乱.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1/19 文件大小: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散而不乱.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2、拓展学生散文领域的文学和文化视野,归纳与概括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内涵与特点,领悟其艺术上的完整性与统一性。3、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本,熟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翻译能力。4、进一步培养学生提炼课题,合作探究的自主学****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梳理鉴赏课题,学生分组、合作探究。2、运用与必修内容链接与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和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度。3、用课堂交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用撰写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散文文本的基本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感知作品的“气脉”。2、提要钩玄,提高筛选并探究作品主题的能力,培养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意识。3、培养多角度、准确并推陈出新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主要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因声求气”。反复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流动、起伏和回旋。这是把握文章气脉的前提条件,是挖掘文章思想价值的基础。朗读时,要“因声求气”,慢慢地将身心沉浸到作品中,从音节字句中感受文章的气韵。2、提要钩玄,沉思力索。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3、自主学****合作探究,写作运用。《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2、了解写作此文在当时的历史意义,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二、过程与方法1、以高考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2、朗读,自学质疑。3、对论证方法进行合作探究。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2、难点:论证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9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A曹操、曹丕、、苏轼、、班固、、杜牧、杜荀鹤补充2004年高考福建试卷作文题(选择下面所列的一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二、解题:作者简介,文体“论”,背景介绍。三、听录音,整体感知。1、正音: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厥(jue,他的)洎(ji,及、到)为(wei,治理)国者无使为(wei,被)积威之所劫2、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四、探究第一段:1、自学质疑。[附]:秦灭韩:前230年——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前222年——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2、研****第一段: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②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破灭之道也。。③这一段的结构特点是怎样的?总——分——总: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④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五、研****第二段。1、本段承第一段所提出的哪个分论点?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2、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分三层意思。①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韩魏楚)“得”与“亡”的对比;“难”与“易”的对比;“有限”与“无厌”的对比②引古人名言印证。3、学生顺思路完成以下练****a、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以攻取之外”和“战胜而得者”相比,又用“诸侯之所亡”和“战败而亡者”相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b、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暴霜露,斩荆棘”与子孙的“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与秦国的态度“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第二课时一、探究第三段。1、补充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