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新化山歌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化山歌报告.doc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2019/11/19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化山歌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还记得当我们的民歌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唱响的时候,我在电视里看到这条消息,激动万分,不仅是因为我对音乐的热爱,更是因为我对祖国特色音乐能唱到世界而自豪。我想这也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每一首流传至今的民歌,都是经过千人传、万人唱,并在即兴、口头的创作中更加完美,这是一种永远都不会结束的创作过程。在发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民歌。所以系里举办这次为期一周的采风活动了解中国非物质遗憾《新华山歌》让我们更深刻的感受到民歌的魅力,民族的音乐也更需要我们的保护和传承。听了讲座,我对新化山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总的概括在:新化是传统的山歌之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新化山歌已发展到繁盛阶段。1956年新化举办梅山千人山歌大联唱,规模宏大,观众近万人,轰动城郊四乡。1957年著名山歌手伍喜珍进京参加全中国民间艺术汇演,她演唱的新化山歌《神仙下凡实难猜》,荣获一等奖。她把新化山歌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贺龙等中央领导多次聆听她演唱山歌。有一次,毛主席听完山歌,握着伍喜珍的手高兴地说:泥巴里长出的歌,蛮脆蛮甜呢。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媒体文化的冲击,口传心授的新化山歌面临失传的危机,老一代民间歌手相继去世,青年歌手后继乏人,面临断代的窘境。新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以新化山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2005年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实施方案和五年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成立专门工作班子,深入全县乡村进行拉网式的普查,搜集整理山歌千余首、谱例10个,并编成乡土教材,在一些学校进行试点教学,还帮助乡村组建了15支山歌队。2005年,在武汉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新化县选送的《梅山山歌联唱》荣获银奖。2006年,在中国第四届梅山文化研讨会期间,县剧团编导的山歌剧《寻宝》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同年,新化山歌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今年,新化山歌又在积极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代表性传人有伍先宗、周文化、戴岳嵩、伍喜珍、张贻灿、方荣辉等。[1一:新化地理环境以及人文背景:新化县局局长以及两位老师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新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人文内涵。记得专业老师一直教我们:了解一首歌一定要了解歌曲产生的背景。我知道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南面以丘陵为主,西北面高山绵亘、沟壑纵横,地势险要,与外交通极为不便。新化县属梅山文化核心地区之一。《宋史-梅山峒蛮传》称梅山地区,“旧不与中国通”,宋称“梅山蛮”,民族成分即今瑶、苗、侗、土家诸族。宋代开梅山后,特别是明、清在“庐陵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两次民族大迁徙中,汉族有陆续迁入此地,梅山原居少数民族也改变其属性,成为汉族。由于多民族多元文化在这较封闭地区长期传承、复合、融合、创新、积淀,形成了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独放异彩的地域文化,所以新化山歌,具有内容广泛、调式古老、风格独特、音韵简朴、结构多变,音乐特色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山歌以口头创作、传唱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其曲调、节奏、结构、句式都很自由等特点,音调依新化方言按字行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文艺。2006年新化山歌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2008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