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围绕职能整合稳步推进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以后,2013年我国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2008年以来我国大部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临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要以职能整合为核心,注意行政效率提高和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稳步推进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关键词:大部制改革;职能整合;行政效率;监督机制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011-04根据目前学界较多认同的观点,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行政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达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1]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吹响了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号角。接着,2008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部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随后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大部门为标志,正式拉开了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帷幕。时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一次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此学界多有预见,2013年我国将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果不其然,2013年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随后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方案,以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推进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监管、海洋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调整为标志,从而正式启动了我国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一、我国大部制改革取得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这期间,1982年组建劳动人事部、1988年组建能源部、1998年组建信息产业部、2003年组建商务部,可以视为大部制改革的个别实践和局部探索,[2](P60~65)2008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并启动了“大部制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整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组建,体现了职能大部制化的趋势和要求,分别在工业的行业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统一管理方面初步实现政府职能的集中统一。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管理领域涉及公路、铁路、水路、航空、邮政、管道等多方面,过去是多头管理、职能分散,此次改革初步实现了交通管理职能的相对集中统一。(二)建立部门协调机制,提高行政效率住房保障的政府职能,原本涉及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等多部门。此次改革则明确规定由新组建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承担主要的住房保障职能,并修订了全会议的工作规则,优化了部门协调的机制。[3](P52)(三)改革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步推进[4](P50)大部制改革自上而下开展,先由国务院启动,地方大部制改革则紧随中央而开展。地方大部制改革由上海拉开帷幕,以湖北随州、四川成都、广东顺德等地改革较为典型。[5](P28)因为我国中央和地方的情况各有特点,各地方之间也有所差异,所以中央允许各地方参照中央精神,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索各自的政府机构改革道路。国务院的大部制改革只涉及部分部门的组建,并没有全面铺开,各地方的大部制改革也多呈现逐步推进的特点。二、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的问题2008年正式启动的大部制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一)理论支撑问题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新事物,目前在国内学界层面,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宏观讨论。虽然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不少,但缺乏专门的理论专著,尚未展开充分研究和深度探讨;在政府操作层面,机构改革方案基本上是按照制定原则和数量标准确定新的部门架构,而对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内涵、实现条件、影响因素、运作机制、保障环节等根本性问题尚未进行系统设计,也缺乏对改革的整体规划。[3](二)部门利益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专业和行业管理职能设置政府机构的“小部门体制”,已较为明确地划分了公共权力及社会资源配置权。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部门的本位利益越来越大,维护本位利益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逐渐呈现出“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的显著特征。[6](P54)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势必会对各部门的权力做出调整,就会触及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引起不满和反对。部门利益这一关键问题不能破解,大部制改革的推进就会面临很大的阻力,就有可能重新陷入之前改革多次出现的“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7](P23)部门利益对大部制改革的掣肘,从2008年大部制改革组建新的国家能源部的搁置就可见一斑。(三)职能转变问题以2008年国务院新组建的五大部门为例,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