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doc.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doc.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6/1/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提要:山东地区汉代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意义是内含在汉代墓葬的升仙仪式意义之中的。在这种终极性的信仰意义参照下,祠主受祭的传统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检视楼阁拜谒图中包括双层楼阙、仙界符号、高大的正坐老者以及正在施行跪拜礼仪者的各种元素,可以肯定楼阁拜谒图的真正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为“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是祠主由人界进入仙界的重要仪式过程。关键词:祠主;升仙仪式;楼阁拜谒图;王母仙界在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中,有一批祠堂后壁画像石,其下层刻有非常明显的双层楼阁拜谒图。对于这些拜谒图,有英国学者布歇尔的“穆天子会见西王母”、日本学者土居淑子的“礼拜天帝使者”、1巫鸿的“汉代臣子朝见皇帝”、2日本学者长广敏雄的“礼拜齐王”3以及大多数学者所持的“祠主受祭图”4等几种不同的认识。其中“祠主受祭”被认为是一种主流的认识,国内学者大多认同此论。本文就此观点进行辨驳,认为此类图像的根本意义并非祠主受祭,而是祠主拜谒王母仙界使者。一、以嘉祥五老洼、焦城村祠堂后壁画像石为中心的分析祠主受祭观点最首要的依据是画像中的榜题。比较形象的资料来源于嘉祥五老洼祠堂后壁画像石上“故太守”(图1)、嘉祥焦城村祠堂后壁画像石(图2)“此齐王也”的题榜。5对于这两个题榜所指代的对象,“祠主受祭”持有者认为就是祠主本人,他坐在那里,接受子孙的拜谒。关于“此齐王也”的意义,亦存在多种说法。日本学者长广敏雄认为是齐王,信立祥则认为齐通斋,王通主,齐王应为斋主,根据汉代祠堂亦称斋祠、食斋祠,认为斋主即为斋祠之主,祠主。受拜者就是正在接受子孙祭祀的斋主。3此幅图像成为包括信立祥在内的诸多学者将祠堂后壁画像定为祠主受祭图的关键性论据。对于此题榜的真正含义,笔者认为将其作为“斋主”的看法尚缺乏足够的论据,到底是齐王、斋王还是斋主还需要斟酌,似乎不能简单根据语义学中的王通主就断定为祠主本人。祠主受祭的观点认为图像中躬身笼袖端坐4者就是祠主本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如在四川简阳县鬼头山东汉岩墓3号石棺的左侧刻划的是天国景象。其中左上侧有题榜“先人博”与“先人骑”,这里的“先人”,赵殿增释为“仙人”,其依据是头戴长羽冠、身生毛羽的羽人图像,5笔者完全认同。但尚需解疑的是,为什么要称为“先人”,而不是直接称“仙人”?先人,通常指死去的祖先。那么祖先―先人―神仙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祖先死后最终是要成为神仙的。以此种思路来解释“故太守”与“齐王”,存在一定难度,因为从字面上显然无法明确得出二者与祖先之间的关系。但笔者以为,他们极有可能与上述“先(仙)人”一样是天国冥界的神仙。故太守,即为过去的或已故的太守,这个故去的地方官员被认为已经升为神仙;齐王,我们暂且将其视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位称雄霸主,到汉代时也早已经列入仙班。故太守、齐王等仙人在祠堂后壁的楼阁中处于核心位置,他或许承担着某种极为重要的任务,可能是仙界的某一级官吏。联系祠堂乃为祠主升仙仪式空间,这个任务可能就是接引祠主升仙,所以也可以称为仙界使者。“故太守”也好,“齐王”也好,均是取其象征意义,他身为仙界使者,在此迎候祠主升仙。其二,“祠主受祭”观点认为祠主侧身而坐正是接受后世子孙的拜谒。祭祀祠主乃为祠堂之现实功用,杨爱国认为:“它正好面对前来祭祀的人们,尽管象征男墓主的形象在图像上多是侧身接受拜谒”。6祭祀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祭祀的核心――祠主却侧身而坐,此理有些不通。同时,汉代祠堂中有些是小祠堂,人是无法进入的,只能将祭品放在祠内基座石面上,7祭拜祖先活动是在祠堂外进行的(图3)。双层楼阁内侧面接受拜谒的祠主形象在祠主受祭的观点中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似乎正好说明了这个侧身接受拜谒者并非在接受祠堂外的祭祀。笔者认为,祠堂是生者祭祀祖先神灵之地,作为神灵受祭的象征性建筑,对于生者来说,祠堂本身就是祖先神灵的象征。子孙施祭与祖先受祭在祠堂内的图像中是不需要表达的,也就是说,祠主受祭在祠堂内壁上毫无存在的意义。后世子孙的祭祀是在祠堂的祭台或祭桌上摆放祭品,而非在祠堂画像中表现出来,所以祠主受祭的内容出现在画像中不符合祠主升仙的仪式逻辑。而对于死者本身来说,祠堂是他升仙的仪式空间,祠堂内壁图像表示死者个人的升仙过程,祠堂应为祠主神灵居所,只是其死后升仙要经过严格的仙界考核,要有先(仙)人引导,程序是极为严谨而复杂的。其三,“祠主受祭”观点认为祠主的形象并非写实性而是象征性的灵魂符号。郑岩认为祠主的画像可能只是象征其灵魂的一个符号而非真实的肖像,2信立祥认为墓主的灵魂从地下世界乘坐车马浩荡而来进入墓上祠堂,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3这一说法似乎已经触及到内在的意义,灵魂从地下而来,却到墓上祠堂终止前进的步伐,仅仅满足于接受后世子孙的祀奉,这与东汉时期盛行的灵魂飞升成仙思想不符。若从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