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研究.doc

上传人:weizx2129 2019/11/21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研究日期:,很多中国城市都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被视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已经由2000年的3座(北京、上海、广州)上升至2014年的22座,截止到2014年年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总里程已经超过3000公里(包含地铁、有轨电车等),地铁线路总计88条。截至目前,全国共批准了36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已全部开工建设。根据相关规划,2014年末,全国城市轨交运营里程将超过310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的3000公里运营里程目标。预计明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总在建里程近4000公里。2020年我国将有近50个城市发展轨道交通,超过7000公里,覆盖中国主要大城市。实践证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对拉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快速、舒适、环保、运量大的特点,因而成为各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解决城市拥堵、节约土地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引导城市布局合理调试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必须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因此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是轨道交通发展永恒的主题。。第二章介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基本理论。第三章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影响因素。第四章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模式。第五章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模式的实施进行探讨。文章的结尾对全文做了总结,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对这一课题今后的展望。、安全的定义尽管有各种各样关于安全的定义和理解,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应给安全作如下定义:安全是整个轨道交通运营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使事故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这样一种状态。二、安全与风险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不是事故。把不出事故与安全等同起来是不严格的。安全和风险是系统状态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安全应该用风险来度量,风险越小越安全,反之,越不安全。风险是一个概率,最简单的表示式是:R=F×S其中,R是风险,F是事故发生的频率,S是该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可见,风险大小取决于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2个因素。不能只把事故的多少作为衡量安全的标准。不能因为某段时间内(即使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事故,就认为是安全的了。事故发生频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后其后果很严重的情况,与后果不很严重但发生频率很高的情况,两者的风险是相当的,都应当引起重视。三、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决定人的安全行为,安全生产需要培育良好的安全意识。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人的需要有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如对食物、空气等的需要。安全需要:人希望有一个安全有序、可以预测的环境,有稳定的生活,否则,就会产生一种威胁感和恐惧感。社交需要:人需要友谊、家庭、团体的支持。尊重需要:需要自尊和被他人所尊重,包括名誉、地位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促使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事业成功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一般讲,只有满足了基本需要才有后面3种需要,但对某些人或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他可以为实现后面的需要而牺牲基本需要。对安全的需要程度也因人因时而异。在原始社会,人对安全的需要很低,为了生存甚至可以冒很大伤亡风险,去与人或自然搏斗。随着社会进步,人逐渐利用各种工具进行生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的确是工作环境比以往安全,人在工作中伤亡的风险大大减少,但另一方面这种“道是安全却风险”的环境存在着各种潜在风险。四、安全文化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标志着人类的社会发展程度。它又是一个时代普遍认同并追求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重视安全,尊重生命,遵章守纪是先进文化的体现;反之,忽视安全,轻视生命,违规违纪是落后文化的表现。在我国核工业界、航空工业界和电力工业界都特别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把它作为“安全文化”的核心。企业和个人对安全的态度体现了企业和个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但是,安全文化决不只是抽象的概念,它也是具体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要求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对本单位安全作出承诺,保证把安全置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并且,这种承诺应为全体员工所了解、所接受。(2)建立职责分明、接口明确的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各种规程、制度等。(3)保证提供安全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