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3月31日,“江苏省首届苏派语文论坛”在靖江高级中学隆重举行,我有幸听取了黄厚江老师的示范课《黔之驴》,亲身体验了什么是“本色语文”。在去靖江中学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带上了黄老师的著作《语文的原点》,在网上搜索了黄老师上课的课题,恰巧是我曾经也开过的公开课《黔之驴》,为此,在听课之前一直揣摩黄老师这节课会怎么上。听过课后,我摒弃了一些旧观念和错误认识,加深了对“本色语文”的理解。一、简单才能高效凡是复杂的课都不是好课,简单就是有效,简单就是高效。一上课,黄老师就板书课题“黔之驴”,直接入题。导入简洁,不拖泥带水,不乱兜圈子。介绍作者柳宗元时,只是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只是简单点一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强调大家要记住,并没有详细讲解具体的八个人,因为对初一学生来讲这并不作要求,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自然会查阅相关资料。接着紧扣文体,请同学讲一讲寓言和一般故事有什么不同,直奔主题等等。一节课听下来,最令人意外的是没有一张投影,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黄老师认为,课堂应由多到精,以少胜多。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的问题上,能不用就不用。减去多余的手段和形式,语文课堂的方法越是简单越好。记得有一次上公开课,因为电脑出了问题打不开,老师惊慌失措,就不知如何上课了。平时学校报修最多的是投影仪坏了,课上不起来了等等。有的老师动不动就播放优美的图片,学生只顾欣赏就行,学生的形象思维被我们越俎代庖了。多媒体本来是辅助手段,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过犹不及,过分依赖反而本末倒置,弄巧成拙。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铁定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必要手段。二、注重培养习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这不仅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黄老师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前,引导大家课前多利用书后注释,多读注解。课文内容要大声诵读,课后注解可以默读。在中学起始年级培养和强化学习习惯至关重要,七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让学生自主学习,能读懂的课堂上不讲,重点突破学生有疑惑不懂或者似是而非的内容,正应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道理。很多老师遇到这样尴尬的事情,课堂上要求同学们查字典,一个班级有工具书的同学实在是寥寥无几,理科班尤甚。同学们对书后注解往往不够重视,课文已经学习过了,课本注解还是干干净净,没有多少圈画的痕迹。学生只是记了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没有意识到注解的辅助作用,不经常使用工具书的情况还是十分普遍的,应该引起我们一线老师的高度重视。三、在诵读中感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就是重视诵读。在整体的阅读中感悟,学习文言文的核心就是读。黄老师先请一位女生读课文,在读之前对全体同学提出要求,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怎样读,听同学读后要作点评,不是无目的的读。老师在简评之后又请一个男生读,由于有前面的点评和指导,效果不错。老师又趁势让该男生领读,以句号为标志,一句一句地领读,大家读得很起劲,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比起那些诵读目标不明确,动不动就播放名家的录音高明百倍,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并提高才是语文的出发点和原点。仅仅单纯诵读还不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结合问题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黄老师设计问题,“请画出写驴的语句。”师生互动,讲解归纳。有效的诵读会培养学生的语感,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语法知识在诵读中自然把握,对于考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