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因此,品德与生活课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把学生的个人知识、活动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使学生回归“童趣”。那么如何走进童心世界,如何走进童年生活,使品德教育取得理想的效果呢?我在教学中,用心地实践着……付出爱心,走进童心世界——《新朋友,新伙伴》教学后记在《新朋友,新伙伴》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把自己的名字、兴趣、爱好介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勇敢地走出来,跟老师交朋友。然后做“找朋友”的游戏。我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记住新朋友的名字,看谁交得朋友最多。例如我用鼓励的话语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向我一样交到这么多朋友呀?”学生立刻打消了顾虑,积极地行动起来,随着“找朋友”的音乐声,每个人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爱好,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到:上学了,是从一个温馨、幸福的家走进又一个快乐的家。接下来是才艺表演活动。学生通过天真活泼的表演,互相启迪、互相鼓励、互相合作,为学习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情趣,充分展示自己并提升了自己。这节课使我体会到老师只有付出爱心,才能真正走进童心世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刚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往往会把与起父母联系着的意义、特征、企望和行为方式迁移到教师身上,把对父母的爱转化为对教师的依恋之情。因此,教师要细心观察、体会,传递健康向上的师生情感和慈祥、温和“母爱”,从而营造温馨、融洽的教学氛围。激活记忆,走进童年生活——《新年好》教学后记在《新年好》一课中,教学伊始,我兴奋地说“同学们,还有36天就要过年了,你们高兴吗?过新年你们都要做哪些事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记忆,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滔滔不绝地说出了许多事情,如过新年要穿新衣服、吃饺子、送贺卡、打扫房间等,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学校迎接新年采取那种形式比较好?要开新年联欢会,我们应做好哪些准备?这一环节的设计,借助了学生童年生活的经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创设活动,保持学今天上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看我多精神》。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课堂上我注重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只有商量、建议、鼓励和表扬,没有强加、否定和批评,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得师生在课程实施中共同成长。本节课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构建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由于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上起来学生感兴趣。为什么要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呢?在开课伊始我让学生们写名片给王老师,然后对写字姿势不对的同学采用“摸头”的方法,待写完名片后让被“摸头”的孩子站起来,说一说写字姿势不对会有么害处。同学们很自然就会联想到近视眼、驼背。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人为什么会驼背?这是水到渠成的告诉大家,预防近视,防止驼背从注意写字的姿势开始。接着我采用活动明理。让学生学会怎样的“坐、立、走”最有精神。我采用培训组长,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