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物质的密度》教学案例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祁勇本人在教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一节时,花了不少的心思,用了如下了教学设计,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一、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公式及其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可以用密度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3(知道量筒和量杯的用途,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找出辨别物质种类的方法;2(初步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找出物理规律的方法;3(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体会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感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实验事实的的科学态度;3(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二、教学重点1、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及其计算;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或固体的密度。三、教学难点1(密度概念的引入;2(引导学生从物理现象中找出物理规律;;四、学情分析1(由于密度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理解与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设计的主导思想是:重视实验探索,重视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发挥“主体教学”的作用,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实验探索,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2(为了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拟采用“边探索、边实-1-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施教;3(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营造直观、形象、亲切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对科技的促进和科技进步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千姿百态,物种繁多,请大家想一想平日里我们是如何来辨别物质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巧妙地肯定他们的回答,同时给出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科学的辨别物质的方法。2(讲授新课:(1)组织学生活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以四至五人为一实验组)。?.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情景一:【师】出示一杯水和一杯酒精,让学生区分。【生】学生讨论交流,突出方案:闻气味来区分。【师】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案:“闻气味”是合理的。情景二:【师】出示表面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让学生来区分。【生】每组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把漆刮开看颜色;放在炉子里烧,看看是否变形;放在水中看浮沉;用磁铁吸引;放在手上掂量一下。V,V,m,m情景三:【师】出示表面颜色相同,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铜块(),让铜铜铁铁学生区分。【生】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方案。?.组织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师】启发:我们不能仅凭轻重来区分大铁块与小铜块,因为质量随体积增加而增大,这就需要研究物质的质量随体积改变的规律,从中找出它的特点。【生】[猜想与假设]每组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师生共同在探究过程中可提出课本中的猜想与假设: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或相近的。?.组织设计实验。【生】明确:?需要测量哪几个物理量,?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