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6
文档名称: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第十三讲.ppt

格式:ppt   页数:3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第十三讲.ppt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0/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第十三讲.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四、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录像:邓小平论精神文明建设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
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上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并列的,即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录像:精神文明指导方针决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内容。
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一是鲜明的时代性。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是浓郁的民族性。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形成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形式有机结合的新文化。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三是吸纳百川的开放性。面向世界、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四是广泛的群众性。
毛泽东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物质与清新,又有中华悠久文明历史的深厚与古雅,实现时代特色与传统风韵的辩证统一和完美结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第二、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个文明不能都搞好的教训
首先看看资本主义国家
1964年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一文中说“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
美国伯克利大学卓尔不凡的数学家卡津斯基因对社会不满,逃进丛林,从1978年到1996年制造16起邮包炸弹。
1998年美国报纸报道著名的天文学家海尔(最早预言彗星将和地球擦肩而过)正处于失业的尴尬之中。
两个文明不能都搞好的教训
1993年美国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指出,少数发达国家追求丰饶中的纵欲无度,导致文化堕落,社会腐败。
1997年克林顿在美国之音发表的讲话中说“我们还必须承认,我们美国人的社会结构也不是无可责备的。我们的犯罪率太高,我们仍然有太多的儿童遭到枪杀,我们仍然有太多的街道上毒品泛滥。”
两个文明不能都搞好的教训
其次,再看看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较长时期经济建设没有搞好,精神文明也大成问题。
许多领导人见物不见人,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对马克思主义,有人搞教条主义,有人搞修正主义。从赫鲁晓夫的“全民党”、“全民国家”到戈尔巴乔夫的“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抛弃马克思主义,使苏联倒退到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