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阿司匹林的合成阿司匹林合成的历史意义介绍与阿司匹林合成有关的的科学家。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酯化反应的原理。阿司匹林合成的实验原理和方案。人们对阿司匹林的认识可追溯到古埃及法老时代。当时,通过浸泡柳树皮获取了一种物质,并被记载于公元前1550年汇集的医疗处方之中。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人经常使用金鸡纳树的树皮作镇痛药。西班牙人来到那里以后发现这种树的树皮还可以降低病人的体温。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1898年,,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仁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发烧、神经痛、关节痛及风湿病等。近年来,又证明它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预防血栓形成,治疗心血管疾患。酯化反应的原理定义:醇跟羧酸或含氧无机酸生成酯和水,这种反应叫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依照反应平衡原理,要提高酯的产量,需要用从产物分离出一种成分或使反应物其中一种成分过量的方法使反应正方向进行。常见的酯化反应(一)实验原理通过醋酸中的羧基(—COOH)与水杨酸中的羟基(—OH)发生酯化反应就可制得阿斯匹林中的有效成分乙酰水杨酸:由于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故以上反应中所得的乙酰水杨酸产率不高。在实验中若以醋酐代替醋酸,醋酐将与酯化反应的产物水作用生成醋酸,从而促进酯化反应向右进行,使产率提高。另外,:水杨酸(来源于天然植物)、冰醋酸。条件:浓磷酸,加热(85℃~90℃,水浴加热法)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副产物主要是:水杨酸聚合物水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