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验一有机化合物熔点和沸点的测定一、有机化合物熔点的测定:(一)、沸点的概念、测定的原理及意义。、沸点的操作技术。物质熔点的测定是有机化学工作者经常用的一种技术,所得的数据可用来鉴定晶状的有机化合物,并作为该化合物纯度的一种指标。测定的意义:可以鉴别未知的固态化合物和判断化合物的纯度。(二)熔点测定原理什么叫熔点——用物质的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理解。熔点的定义:固、液两态在标准大气压下达到平衡状态,即固相蒸气压与液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固态物质受热后,从开始熔化(初熔)至完全熔化(全熔)的温度范围就是该化合物的熔点(实际上是熔点范围。称为熔程或熔距。)测熔点时几个概念:始熔(初熔)、全熔、熔点距、物质纯度与熔点距关系。始熔(初熔)——密切注意熔点管中样品变化情况。当样品开始塌落,并有液相产生时(部分透明),表示开始熔化(初熔),即记录为初溶温度t1。全熔——当固体刚好完全消失时(全部透明),则表示完全熔化(全熔)。记录温度t2。熔距或熔程——从初熔到全熔的温度范围。t1~t2为熔程。~10C化合物的熔点是指在常压下该物质的固—液两相达到平衡时的温度。但通常把晶体物质受热后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时的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熔点。纯净的固体有机化合物一般都有固定的熔点。在一定的外压下,固液两态之间的变化是非常敏锐的,自初熔至全熔(称为熔程)-1℃。若混有杂质则熔点有明确变化,不但熔点距扩大,而且熔点也往往下降。因此,熔点是晶体化合物纯度的重要标志。有机化合物熔点一般不超过350℃,较易测定,故可借测定熔点来鉴别未知有机物和判断有机物的纯度。(三)熔点测定方法:1)显微熔点测定仪 《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42)数字熔点测定仪 《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53)双浴式熔点测定器 《实验化学》第二版书上P1024)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及其它测定方法。(四)实验仪器及药品毛细管法测熔点,用b形管测熔点装置(本实验使用)(1)实验仪器:b形熔点测定管、玻璃管(30—40cm)、温度计、酒精灯、表面皿、毛细熔点管、指形管(沸点管)(2)药品:苯甲酸、尿素、苯甲酸加尿素混合物、酒精、测定物导热液为甘油——测定完毕需回收,请倒回原瓶中测定熔点装置图:(五)——~(干燥、研碎迅速)放在干净的表面皿上聚成小堆,将毛细管开口垂直插入此小堆内将样品挤入毛细管中,在桌面上踮几下,再在玻璃管中自由落下十次左右,使样品填装结实、均匀、紧密,高度2~3mm为宜。(因测定时到了初熔时样品塌落下来,如果中间有空隙,会误认为样品塌落,造成测定偏差。),橡皮圈要在导热液面上,样品位于水银球的中部,导热液在b形管的上叉管处,导热液不宜加多,以免受热后膨胀溢出引起危险,另外避免毛细管飘浮,影响准确性。再通过开口像皮塞固定在b形管中心位置,温度计与样品毛细管位于b形管上下叉管中间,此处对流循环好,温度均匀。请见测定熔点装置图:,升温测定、加热升温速度:对于已知样品开始时升温可快些5~6℃/min,将近熔点10℃时,升温1~2℃/min,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