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近代史作业学院:电信学院班级:xxx学号:xxx姓名:xxx家乡——河南周口的近代史周口,古属陈国。战国末期,一度为楚国都城。陈胜吴广曾在此建立张楚政权。两汉以来,历代以淮阳为中心设郡置府。明清时期,周家口是西北与江南物资交流的重要枢纽,曾被称为河南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明朝初年,随着沙颍河漕运的开通而开始发展,最初的集镇也逐渐由沙河北岸扩展到南岸。为了满足两岸商贾往来的需要,一户姓周的人家在南岸的子午街(今川汇区老街)开辟了第一个渡口,“周家口”也因此得名。[4]]明代万历年间,贾鲁河河道疏浚完成,于是周家口成为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初的五十年间,贾鲁河疏浚达十次,以确保河运畅通。清朝乾隆年间,周家口镇的发展达到顶峰,开辟渡口16个,拥有街道116条,常住居民数万人,流动人口达数十万人。清朝中后期,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1843年,黄河在中牟决口,致使贾鲁河淤积,贾鲁河北上开封的航道被阻,自此再未恢复。周家口镇的商业开始走向萧条。近现代史一、清末农民军起义咸丰同治年间,捻军战乱波及周家口,镇内的许多庙宇建筑“三次焚毁,几至于尽”。[4]文宗咸丰六年(1856)黄水为害,豫东人民生活窘迫,各地每以数十人到数百人为团体,组织小型捻军起义。西华民间亦有秘密串联者。咸丰八年(1858)捻军大汉盟主张洛行(洪秀全封其为沃王)和鲁王任化邦率数万人马,进入西华境,驻扎在贾鲁河以东各乡村。咸丰九年(1859)二月,捻军首领孙奎星(一作葵心)率起义军由太康、扶沟转战至西华,进入县境北部及沙颍之间,与追击之南阳总兵邱联恩且战且走,至舞阳邱战死。十月,捻军部将姜太林、侯四淮、李太清等数万人马在周口与清军遭遇战后,经西华转移北上。咸丰十年(1860)驻守归德(今商丘)办团练的毛昶熙,奉旨征各县乡勇守卫鹿邑,防捻军西进。西华应征一千五百人,耗钱数万。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捻军王怀义部与孙老成部经沈、项交界处,过商水至西华,旋分两路向舞阳及汝阳进攻。至十一月经西华、太康、宁陵等地回亳。穆宗同治元年(1862)二月二十九日,捻军由周口西进西华,攻打郝岗寨(今属商水)。四月,又由襄城、许昌经西华向东进发。同治二年(1863)七月十九,蒙、亳捻军首领姜太林、孙四牙、王怀义、周化林、韩老万(一作韩万一、韩奇峰)张小明等,率各路军由鹿邑、淮宁(今淮阳)至扶沟,二十三日攻打西华县城。清军僧格林沁率部驰救,捻军西进郾城。僧住西华南关李宅一宿即去。同年九月末,捻军于临颍大战清军后,经西华东进。同治四年(1865)六月,太平天军和捻军骑兵大军,经鹿邑、淮宁、西华、周口,驰骋于柘城、睢县、鄢陵、通许、长葛、尉氏、洧川、扶沟、临颍等县,拟建立根据地。七月,遵王赖汶光部进驻西华逍遥镇,张宗禹部过县境。(宗禹为张洛行之侄,号“小阎王”)。八月,捻军苗沛霖部将葛小牛率众攻打西华县城,清总兵刘铭传赶来解围。十五日葛部向西南进发,经逍遥镇转临颍。十二月一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奉命“剿捻”,驻扎周口。命令在贾鲁河东岸筑墙,南起周口,北至黄河,中经淮阳、西华、扶沟、尉氏等县,建立贾鲁河防线,防堵捻军西进。同治五年(1866)六月,太平军赖汶光、任二柱二部进入西华县境。时值大雨,又有清军追击。未几分二路一东一南撤退。(西华县志)二、黄河花园口决堤洪水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