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有机碳:岩石中与有机质相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区分含量表示。干酪根:指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沥青质:石油或氯仿沥青“A”中的化合物根据其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各种组分。其中不溶于石油醚的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组分称为沥青质。氯仿沥青“A”:生油岩未经酸的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所得到的有机质,称为氯仿沥青“A”。氯仿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固态气水合物: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烃分子和一定量的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低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CO2和少量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低熟油(未熟油):系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类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即源岩中某些有机质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生烃高峰阶段以前(%~%范围内),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生物化学反应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的液态烃类,包括重油、原油、轻质油和凝析油,有时还伴生有低熟天然气。油田水: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联通的地下水,根据水与油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