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文档名称:

中国画赋色初探——谈“六法”中的“随类赋彩”.pdf

格式:pdf   页数:2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画赋色初探——谈“六法”中的“随类赋彩”.pdf

上传人:minzo 2014/3/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画赋色初探——谈“六法”中的“随类赋彩”.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天津美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画赋色初探——谈“六法”中的“随类赋彩”
姓名:周春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美术学
指导教师:杨沛璋
20070701
中国画赋色初探——谈“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周春华摘要:中国画的传统达到成熟和完备大抵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南朝谢赫提出“六法”论,成为一千多年来人们欣赏和品评的经典法则。历代谈色彩的文章并不多,且其中大部分文章是从具体颜色的使用和画法来谈的。本文就“随类赋彩”一点出发,试图将历代中国画赋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历史的角度、美学的角度分析“随类赋彩”的本意;“随类赋彩”与其他五法之间的关联;“随类赋彩”的历史发展与地位;“随类赋彩”的变革与意义等诸方面进行阐述,并从个人实践出发审视当代绘画与色彩的关系与发展。关键词:随类赋彩;传统;色;气;情趣
⋯·“琂甈’’“:;籆;;.“痶甌”.瑃””,痙瓼瑃:
作者签名:盟日期:作者签名:【邀日期:璺业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美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做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天津美术学院。本人保证毕业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天津美术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序言中国画的传统达到成熟和完备大抵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当时出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瑶、宗炳、谢赫等许多杰出的绘画大师,这些大师们不仅创作了许多精湛的***之作,而且提出了中国画的创作原则和品评标准,特别是谢赫《古画品录》中所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一千多年来人们欣赏和品评的经典法则,其内容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历代谈色彩的文章并不多,且其中大部分文章是从具体颜色的使用和画法来谈的。本文从“随类赋彩”一方面出发,试图将历代中国画赋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从历史的角度、美学的角度分析“随类赋彩”的本意、“随类赋彩”与其他五法之间的关系;“随类赋彩”的历史发展与地位;“随类赋彩”的变革与意义等诸方面进行阐述。并从个人实践出发审视当代绘画与色彩的关系与发展。
一、“随类赋彩”的本意、中西赋彩观念之比较千百年来绝大多数画家都认为“随类赋彩”是中国画着色的原则,也是中国画在色彩表现上的特点。近现代画家往往从“随类赋彩”这一观念出发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就一般情况而论,西方绘画的设色一般是“随物赋彩”,即画某种具体的物象就根据这一物象本身的真实色彩着色。如静物写生,画天津鸭梨,其色彩是薄嫩的,带斑点的浅黄色。画家即以真实无物的色彩予以如实地表现,如果改画颜色略深的山东莱阳梨,那么画家必然会用较深的颜色来描绘。西洋画对物写生的标准,从古代到印象派以前一直如此。另一方面西洋绘画的设色方式便是“随光赋彩”。如画西洋的水彩画、水粉、油画、素描等等,均把自然光线在所描绘物象上的种种反映当作设色依据。任何一个单色的水果,在光的作用下画家总是如实地描绘出高光、亮面、中间面、暗面、反光、投影等不同的色彩,以求所画物体的光感、质感、立体感、真实感和具象感,当然不排除不同画家在描绘同一事物的不同感觉及具体着色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客观物体所处环境的影响。但在“随物赋彩”与“随光赋彩”的框架下,西方古典画家对色彩的认识是大同小异的。文艺复兴时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丢勒等艺术大师的许多杰作,实际上是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具象着色的,是一种地道的写实主义方式。这就难怪照相机出现以后,许多摄影杰作自然而然地削弱了西方古典绘画的神圣色彩,致使西方欧洲野兽派印象派之后,画家们为了必免当照相机式的画家,而改搞“随意赋彩”、“随心赋彩”、“随兴赋彩”乃至抽象性的绘画了。所以西方绘画在敷色的方式上大致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像到极点”,另一个极端是“一点也不像”。在世纪末,欧洲竟然有些人厌倦架上绘画,甚至大声疾呼取消人类架上绘画方式。美国在这一点上走得更远,干脆从画桌上站起来走出去,搞不合绘画本意的“大地艺术”、“行为艺术”与“***”。中国绘画的“随类赋彩”则不然,从一千四百多年以前的谢赫在赋彩上就不是就物而物的,也没有把光线放在眼里,而是从物象的类别出发,采用类别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