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陈寅恪:北上任教或因避忌傅斯年.pptx

格式:pptx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陈寅恪:北上任教或因避忌傅斯年.pptx

上传人:1557281760 2016/1/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陈寅恪:北上任教或因避忌傅斯年.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陈寅恪佚札考:北上任教或因避忌傅斯年新发现的《陈寅恪致董作宾信札》史语所王崇武写给董作宾的手札? 嘉德2014秋拍广州巡展上,展出一封陈寅恪的佚札:《陈寅恪致董作宾信札》。据称,此件历经多次展览。经查对,《陈寅恪集·书信集》第2版(三联书店2009年9月)仍未收录,可见是陈寅恪的一封佚札。嘉德对陈氏此札所作描述大体准确,释文则略有讹误,现重新整理如下:? 彦堂先生左右:? 前奉复一书,谅已达览。弟已与燕京大学、华西大学方面商询其结果,大意为暑假后公来成都教课,自极欢迎,惟须先与史语所方面交涉办好。孟真兄返李庄否?公与之商妥否?其意见、办法如何?乞早示知。? 此间教会大学专任教授薪津及仓米(以人口多寡计,每人月一双市斗,十岁下儿童减半),合计目前每月约万元。(成都生活费用较李庄为高,燃料价尤昂。)若一人来此,则每月用五千元可勉强支持;若全家来此,则问题较复杂,大约以两专任之收入或可不致饿死。就弟所知者言之,非但大学教授有兼至三个者,大学教授同时亦兼中学事,盖非兼任则无以为生,(惟弟未兼事,苦可知矣。)故无人再追问兼职之事矣。伤哉!我辈之必归于淘汰可无疑也。? 李庄同人近况如何?未暇一一问候,乞代为致意。?专此敬叩? 撰安并祝俪福??弟寅恪拜启四月十三夕? 孟真兄处或即以此函先交其一阅,因暂无暇作长函也。又申。? 战时生活举步维艰? 陈寅恪此函,末署“四月十三夕”,年份应在1944年。据他的三个女儿回忆,1943年12月下旬,全家来到成都,入住燕京大学代租的民居。随后,同样应邀来燕大任课的史语所研究员李方桂,携家人住进陈家楼下。寒假后,陈寅恪开始授课。当时,“物价持续飞涨”,“生活艰辛,困难很多”,唐筼“只得把作客穿的旗袍,送进了寄卖行”。(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著《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因此,1944年1月25日,陈寅恪在给傅斯年写信时大倒苦水,继续希望对方体谅自己无法立即赶往李庄的苦衷:“到此安置一新家,数万元一瞬便完,大约每月非过万之收入,无以生存。燕大所付不足尚多,以后不知以何术设法弥补?思之愁闷,古人谓著述穷而后工,徒欺人耳。”(《陈寅恪集·书信集》,第94页)?2月25日一函,尤显凄惨:“弟全家无一不病,乃今日应即沙汰之人,幸赖亲朋知友维护至今,然物价日高,精力益困,虽蒙诸方之善意,亦恐终不免于死亡也。”战时成都电力不足,“三天两头停电”,陈寅恪“用唯一高度近视的左眼,坚持备课并撰写论著,非常吃力”。1944年11月中旬,“不慎跌了一跤,唯一的左眼更加昏花”。即便如此,教学、撰作并未辍止;11月23日,为华西大学教师蒋大沂入史语所事,向傅斯年写信推荐;11月27日,不顾“头目晕眩”,为校阅董作宾《殷历谱》书稿而伏枕作书。12月12日早晨,陈寅恪“突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失去光明”,随即住院,数日后手术,未获成功,“左眼也丧失功能”,至此“双目失明”。在首次手术失败后,陈夫人唐筼为了是否需要二次手术而“踌躇难决”,曾于次年1月18日致函傅斯年伉俪,征询表妹及表妹夫的意见。? 战时生活异常艰苦,虽然陈寅恪判断“成都生活费用较李庄为高”,但李庄的情况也不乐观。1943年,陈寅恪一家逗留桂林期间,听闻史语所同事李济的两个女儿相继病逝,原因之一是李庄“药物匮乏”。陈家的女儿们事后分析,“这个消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父母对去李庄的考虑”。董作宾萌发去成都兼课的想法,同样与改善生活有关。之斋藏札另含同一时期沈从文致董作宾函三通,“主要围绕一个事情,即沈从文在昆明帮助董作宾展卖书法作品”,也可作旁证。? 与傅斯年关系微妙? 董作宾为赴蓉兼课事函商于史语所同事陈寅恪,陈寅恪热心而认真地作了回复。陈氏第一次复函不知是否尚存于世,暂且不论;第二函续报进展,既于信末宽慰“无人再追问兼职之事”,更于篇首提示“须先与史语所方面交涉办好”,尽早告知所长傅斯年的意见、办法。众所周知,史语所西迁李庄前后,傅斯年与陈寅恪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然而,除却有限的数次文字交锋,君子未出恶言,同寅、同道、姻亲的情义最终得以维护。陈寅恪佚札和相关信函(详后)的披露,为研究傅陈关系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材料,这大概是此札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陈寅恪举家入川,没有应傅斯年的一再敦促邀约赶去李庄史语所,而留教于在成都复校的燕京大学。个中缘由,就连其挚友吴宓的女儿吴学昭也认为李济丧女是主因:“主要考虑李庄古镇气候与环境,于寅恪夫妇病体极不相宜。该镇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缺医少药。李济君家两个上中学的女儿鹤徵、凤徵相继病逝,令人惋惜痛心。听说凤徵确诊伤寒,只因药物匮乏,无法救治。”(吴学昭著《吴宓与陈寅恪》增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这一说法,未必尽然。现在看来,陈寅恪最终未去李庄而改留成都,后来又选择清华而放弃史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