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柳芭(1960年---2002年8月),出生在现额尔古纳市奇乾乡,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画家。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一直和驯鹿群在一起生活,1981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学油画,1985年毕业分配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当美术编辑。刚参加工作时热情很高,积极性也很强。工作很长时间以后觉得自己是个少数民族,又一个人在都市生活,感到很孤单,也很孤独,非常想家、想妈妈、想姥姥、想驯鹿和山林的那种以猎为生的生活。1992年春天柳芭辞去工作,回到了敖鲁古雅驯鹿部落。柳芭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本民族特点的皮画。乌热尔图(1952~)现代鄂温克族作家。原名涂绍民。祖籍黑龙江省甘南县﹐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鄂温克族古老而独特的森林狩猎生活和人民的历史命运﹐为乌热尔图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饶的题材内容。1976年发表处女作《大岭小卫士》﹐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85年调中。乌热尔图是鄂温克族历史上第一个有影响的作家﹐创作主要为短篇小说﹐出版有《乌热尔图短篇小说选》。代表作《一个猎人的恳求》﹑《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他连续获得1981年﹑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鄂温克民族独特的生活历史﹐具有独特民族心理素质的猎人和猎区大森林色彩绚丽的自然风景﹐构成乌热尔图短篇小说的一个独有的世界。在艺术上﹐善于选择最具典型意义﹑富于强烈冲突的细节﹐在生命攸关的关键时刻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美好灵魂﹐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瑟宾节每年的6月18日是鄂温克族的传统的节日——瑟宾节。“瑟宾节”是鄂温克族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意为欢乐和祥和。生活在大森林的鄂温克猎民,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顽强地生存,努力创造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了振奋精神,鼓舞斗志,逐渐形成了一些集会活动的形式,如“瑟宾节”就是其中的一个。生活在森林中以打猎为生的鄂温克人,生活条件极其严酷,但是生活不可能总是处在悲哀和痛苦中,于是,他们努力创造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他们在民族的集会中互相鼓励,他们围着篝火欢歌起舞,于是就有了“瑟宾节”这样的狂欢节。每逢“瑟宾节”,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首领主持,纯朴的猎人们点燃篝火,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山神,还举行盛大宴会。宴会结束后,猎人们继续跳舞,欢乐至第二天黎明。鄂温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这里,游人们一起参加篝火晚会,一起祭祀神灵。如果说大部分民间节日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生活的理想,那么瑟宾节就专门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欢乐的狂欢节。人们尽情高歌,尽情起舞,只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情和快乐。林海之舟——驯鹿驯鹿俗称“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后来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鄂伦春族主要使用马匹以后,鄂温克族便成了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驯鹿,鄂温克语称为“鄂伦”。它一般体长2米左右,高1米多,体重100至150公斤。毛呈灰褐色、白色、黑色、杂色等。尾巴较短,颈下有较长的垂毛。雄鹿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寿命15至20年左右。鹿科动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无角。唯独驯鹿与众不同,无论雌雄,头上都长着一对分枝很多的大茸耳。年龄不同,茸角的大小分枝也不同。每年脱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间重新长角。驯鹿全身都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鄂温克族吉祥物------驯鹿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的漫长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将其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将驯鹿称为“奥荣”,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身似驴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有“林海之舟”的美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白花色和白色。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的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口弦琴,鄂伦春语叫“明努卡”,也叫“天恩共”(意为铁的声音),汉语称“口弦”。是流行于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