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中华门神”的家庙--朔州尉迟敬德庙--2013.5.30+尉迟敬德.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华门神”的家庙--朔州尉迟敬德庙--2013.5.30+尉迟敬德.doc

上传人:iris028 2019/11/30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华门神”的家庙--朔州尉迟敬德庙--2013.5.30+尉迟敬德.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门神”的家庙--朔州尉迟敬德庙--“中华门神”的家庙,,朔州尉迟敬德庙,,:尉迟敬德中国传统文化朔州“中华门神”的家庙,,朔州尉迟敬德庙,,、“南关公、北尉迟”鄂国公是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恭的封号。尉迟恭以其业绩和品德成为我国历史和民间的一位重要人物。为挖掘和弘扬尉迟恭文化以发展旅游产业,朔城区政府决定在原国公祠旧址恢复修建国公庙,日前恢复修建阶段已经开始。历史上的尉迟恭,集忠、勇、义、智于一身,为唐朝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民间,尉迟恭更被群众封为“中华门神”,老百姓敬奉供养,在山西省有“南关公、北尉迟”之称。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城区)人。中国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后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尉迟敬德的氏族唐玄奘之高徒窥基,俗姓尉迟,系敬德之侄。《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简称《窥基传》)云:“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氏也。”《魏书?太祖纪》云:“天兴六年(403)春正月辛未,朔方尉迟部别帅率万余家内属,入居云中。”北魏之“云中”,指今内蒙和林格尔县一带。姚薇元先生所著《北朝胡姓考》认为,尉迟部落原住于今青海布哈河一带,在吐谷浑境内,当系吐谷浑所属部落之一,属西部鲜卑族。继有一支东降代魏而为部属,入居云中,遂以部名为氏,即尉迟部;另一支西征于阗而为于阗王朝统主。由于其原住地远在代京(今大同市)之西,故《魏书?官氏志》称其为“西方尉迟氏”。《魏书?官氏志》云:“西方尉迟氏,后改为尉氏”;又云: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诏曰:“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拓跋珪)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勿充猥官(低级杂吏)”。《北朝胡姓考》又说:“代郡尉氏,魏末又复旧姓”,即恢复“尉迟”之姓。综上所述,基本可以断定,尉迟敬德是天兴六年(403)入居云中的鲜卑族尉迟部的后裔。、尉迟敬德的籍贯北魏原以平城(今大同市)、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县北)为南、北二都,其附近地区统称“代地”。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原住于代地的鲜卑贵族有的举家南下中原,有的仍居原所。《魏书?高祖纪》称,太和十九年(495)六月,孝文帝“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北还。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简称《尉迟敬德墓志》)称敬德为“河南洛阳人”,大概就是孝文帝以来长期奉行的汉化政策在鲜卑族内部造成的一种传统****惯所致。笔者认为,“河南洛阳人”对于尉迟敬德而言,只是遵循鲜卑祖制的一种说法,未必能说明敬德或其先人就一定在洛阳居住过。两唐书所载“朔州善阳人”,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孝昌(525—527)中,北魏被迫放弃恒山山脉以北大片土地,留守代地的鲜卑部落遂彻底南迁。据原设于云中地区的朔州、云州最终寄治于并州境内的事实来看,最后南迁的这一部分鲜卑人,大部分滞留于晋阳(今太原市)周边。其中,或者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