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湘中地区传统建筑地方特色初探摘要:湘中地区为典型的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湿润。该文从传统建筑的结构形、构造与材料工艺、装饰工艺等方面研究了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建造艺术,指出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建造技术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关的,并对地方特色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湘中地区;建造技术;地方特色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不管是它的工艺还是表现的内容,都十分直观地表现了区域文化特色。传统建筑受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呈现出许多地方特色。湘中地区传统建筑是湖南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挖掘与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湘中地区地形与气候概况湘中地区主要指湖南省中部地区,特指雪峰山以东,武功山以西,阳明山以北,湘阴、益阳以南的湘江中下游地区,具体的行政区划是指长沙、湘潭、衡阳、娄底四地区全部及株洲、邵阳、益阳地区的部分,总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湘中在历史上是湖南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1]。湘中地区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严寒期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春温多变,夏秋多旱。冬季北风凛冽干寒,冷空气影响较大,但为期不长。夏季南风,潮湿闷热,而且延续时间较长[2]。当地传统建筑讲究南向、通风、遮阳以及保温防潮的效果。湘中地区为典型的丘陵地带,多山,木、石等建筑材料丰富,如长沙汀子湾麻石、湘乡大理石和其他各地的青石、杉木、松木等。加之湘中地区经济较为先进,传统的烧砖技术较高,所以湘中地区传统建筑多以砖、木、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结合当地传统的建造技术、构造方式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历史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形成独特的建筑特色和建造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结构形式湘中地区传统建筑常用的有两种结构形式。一、承重结构体系,指檩条、楼板直接搁在墙上,由内外墙来承受楼板及屋顶的荷载,此结构节约木材、防火、隔热效果比较好,湘中地区俗称“山墙搁檩”,湘中居民多采用此种结构。二、木构架结构体系,指木柱承重,有梁、枋、檩、椽等木构件,构件之间以榫卯连接,砖墙只起到维护作用的结构体系。这两种结构形式中,另有一些地方做法夹杂其中,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较为灵活,是当地工匠集体智慧的体现。其中衡阳的南岳大庙圣帝殿的木构构架十分独特,举折高,且为一直线,屋面直陡。在室内又做一层较缓的类似屋面的吊顶,以矫正视差,具有地方特色。3构造与材料工艺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构造特点与当地的地理气候、建筑材料、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文化传统有关。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建造技术,并将由传统文化影响形成的审美倾向渗透到建筑中。地面、墙体和柱子地面在湘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常见的地面做法为三合土地面。其可以嵌以破瓷片等以组成各种图案或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进行空间重要性分割,形式颇为美观,具有地方特色。经过三四十年的使用还很坚硬光滑,但是天气潮湿导致表面起泥,而天气干燥又易起灰尘,缺点也很明显。除此之外,还有素土夯实地面,不及三合土地面坚固耐用,且春季潮气严重。大式建筑一般使用方砖铺地,下垫黄沙一层,厚约4~6厘米。也有少数讲究的做法,方砖下铺石炭屑,厚约10厘米,防潮效果更好,更为适应当地的潮湿气候。墙体湘中地区传统建筑的墙体按砌筑材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