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寻觅巴渝舞汪增阳巴渝舞与摆手舞是土家族民族文艺的双碧。巴渝舞的形成分两个时期:1、实用期:在战场上,从心理上鼓舞自己的士气并且威吓从而战胜敌人。晋人常琚的《华阳国志》云:周武王伐纣时,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2、艺术期:《晋书》云:秦朝时的黔中郡到汉朝“更名其地为巴郡,土有盐铁丹漆之饶,俗性剽勇,又善歌舞。高祖爱其舞,诏乐府习之,今巴渝舞是也。”此时已经由战争,厮杀的再现与模拟,变成舞蹈艺术了。由此可见,巴渝舞始于殷周,成于西汉。巴渝舞再现战争场面,气势宏大,威武雄壮,表现土家小伙子的勇敢孔武,属于壮美的武舞;摆手舞表达人们对前方凯旋战士的欢迎,摆手和汉族的拍手称快,招手欢迎具有同样意义。其舞蹈热烈欢快,表现土家族人民不屈不挠与乐观的精神,展示土家族姑娘的美丽,属于柔美的文舞。所以说巴渝舞与摆手舞是土家民族文艺的左右手,只是在巴渝纳入秦汉的政治版图后,民族战争逐渐从历史舞台淡出,表现战争的艺术也渐渐退化,与人的尾巴一样。因此,历史发展到昨天,巴渝舞业已经失传。有些专家也曾撰文呼吁发掘巴渝舞,确实触及了为历史文化遗产负责的问题。但,仅凭现有的一点点史书记载,实在有点巧妇之难。若我们将眼光从古书转移到武陵山区的民间,做一些踏踏实实的田间考察,眼前便会柳暗花明。哪些地方还有巴渝舞的遗存呢,黔江区就是古代黔中郡辖区之一,这里在东汉建安六年称丹兴县,以产丹砂而名,马喇镇有高炉垌,说明这里原来产铁,郁山镇产盐,这些地区至今仍然盛产生漆。与《晋书》称的物产地理完全吻合,可以断定,黔江区是巴渝舞的发源地之一。从黔江区出土的散落各地的淳于、钲等军乐器来看,这里是巴人从湖北长阳出发,征服渝州(重庆市辖区)土著濮人的古战场。这里是古代文化十分丰厚的沉积地带,有许多值得我们发掘的文化宝藏。巴渝舞应该留有鸿爪雪泥。发掘巴渝舞,最有价值的地方是黔江区的马喇湖。这里仍然保留土家族名字。(马就是汉语的马,喇是“关、放”的意思,湖是“峡谷”。连起来就是“马放峡谷”,是土家语法的宾语前置,改为汉语语法就是“关马、放马的峡谷”马喇湖在古代是峡谷不是湖泊。现在的盆地是周围高山水土流失填起来的。据老年人讲:现在马喇中学原来叫“小板桥”现在的小石拱桥已经是第三层桥上桥,可见其淤积之深,马喇湖本与湖无关。马喇湖东边有地名叫“马道子”。证明马是从那里引进的。尖山子旁边有“马梁子”那里是马走过的山梁。为什么惟独马与汉语的马同音同义,因为马原产于北方蒙古草原,驴原产于中原一带。驰骋平原的战马到武陵山区则无用,和柳宗元的《黔之驴》所谓“黔无驴”“至则无所用”一样,只有将它赶到这个峡谷里放牧。马喇湖其实就是巴人的牧马场。这里地势偏僻,巴人战败于楚、秦之后,选择了这里做藏身之地。马喇湖南边的万春山有神庙叫“樊祠寺”,传说这里在“改土归流”之前还保留了杀婴祭樊哙的习俗。后来观音菩萨用巧计劝说樊哙改恶从善,以后才不再杀婴祭祀。这个神话传说有史书佐证:清乾隆年由邵陆主编的《酉阳州志》云:“樊将军庙案:樊哙封舞阳侯~舞阳即湖南永顺、湖北施南等地~与酉阳相邻近且即土司治所~此立庙之所由仿也。沈景倩《野获编》云:溧阳监生冯泰运自永顺还~述彼中止尊舞阳侯樊哙~在敬事~杀人亦献首于其庙~......闻楚徼外保靖、石柱、酉阳诸土官皆然~不知狗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