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纪风策游牟氏庄园感悟游牟氏庄园感悟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坐落于山东省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牟墨林,是牟氏庄园的成大业者,那时,栖霞有千亩土地者好几家。与他同时代的人,为什么独有他是个成功者,原来,他有五大优势,才使得他成为一个成功者,这小院大门上这幅对联,就是对他成功的真实写照。墨守耕读呈陶富,林立懿德诏封翁。牟墨林成功的第一条,是有雄厚的财力。他父亲牟綧,原来生长在一个小地主家庭里,兄弟五人,分家后得了60亩土地,一时成为一个富裕的自耕农。他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土地发展到一千亩,为儿子牟墨林后来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而牟墨林接到这千亩家产,没有象其他人那样看成是享受的基础,而把它视为发家的本钱,这就是他与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二条是牟墨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牟墨林不但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己读书也多而且天资聪颖,造就他成为一个百事通,如范蠡贩马,他能将一大群马不花一分钱的运费,就能从甲地运到乙地。这是陶朱公的高明。范蠡的方法是将一大群马无偿提供给运货的商人使用,商人得了免费驮运的马队,又使自己不用花运费就能将马运到目的地。旧时,一到青黄不接季节或灾荒年,大部分农民都四处讨饭,衣布遮体食不果腹。牟墨林为了拯救他的佃户们都能生活下去,除了实行低地租及佃户住房不交房租外,还运用以工代赈法,使他自己得到大批无偿劳动力使用。特别是“三七分成打松柴法,更为高明。牟氏庄园打松柴全是运用以工代赈法,即每年冬闲,佃户无法干活的时候,他家便在灵山的看山房里,支起了伙房,向佃户们提供足够的饭食,让佃户们给他打松柴。后来,为了节省工头的监督,又使出工者有积极性,又加了“三七”分成即每打十个松柴,打柴人自己还可以得到三个,这样,佃户们的一冬劳动,不但换出饭吃,也得到了足够一年的烧草。后来,都争着干,为了平衡关系,东家不得不加上一条制约措施,即每户佃户,只许出一个劳动力。佃户们的烧草多了,庄园主人为佃户安排了一个专用放草园,盖上两间小房,到了晚上,让佃户轮流看护。这就是他学陶朱公贩马而得到的,,墨守耕读呈陶富。第三条是天赐良机。道光十六年前后,栖霞大灾饿遍地,民不聊生,已达到了人相食的地步。牟墨林瞅准机会去东北贩运高粱,以粮换地,不仅拯救了大批饥民的生命,也使自己的家业迅速发展起来。第四条能艰苦创业。有了财力,有了方法,又有了天赐良机,如果不能吃苦,也是妄然。牟墨林非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发展家业时的一切活动总都事必亲躬。且不说他与长工一起上山干活,与民工共同抬石头修大坝,就说他到东北贩粮这件事吧,如果自己不亲自去,到了那里购粮价花多少钱,买到的粮食成色又是如何,这么大的事,自己不亲躬能放心吗,再是,他人贩粮为了减少风险,都是运到登州海港,批发出去了。没有陆运这段麻烦。而牟墨林的承诺是,必须把粮食运到栖霞。从登州到栖霞150里山路,饥民遍地,土匪时出,又这么运,又是他老先生想出了声东击西的办法,将运粮骡队,分成两路驮着柴草,开进了登州海港,傍晚装上粮食,回来时集中走正路,由于骡队庞大,赶牲口的人都健壮,小股土匪不敢妄动,一个晚上便到达栖霞境内。路上,只遇到小量饥民,随遇随施舍,基本没有麻烦。那时的粮食已达到论粒卖的程度了,而他却开出一斗粮换一亩地的高价,造成饥民纷纷争着来换活命粮。由于粮少人多,换粮人怕自己换不到粮食,出现了自相斗打。为了平衡关系,让每个饥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