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节痛失知已重理旧业顺治二年,李自成在清军追击下由河南退入湖广。此时的李自成军虽然受到重大损失,但仍有几十万之众,荆河口一战,大败左良玉部将马进忠、王允成,威逼武、汉。左良玉不愿在与李自成拼杀中削弱实力,同时也不愿坐视马士英、阮大铖把持南京政权,于是便乘机发布檄文,罗列马、阮罪状,声称要除奸佞以清君侧,随即率领所有军队撤离武昌,向南京进发。马士英、阮大铖得知左良玉擅离职守,率师东下的消息,惊恐万状,急调驻守淮河一线的军队南下狙击左良玉。当时,由豫王多铎统带的大队清兵,正由徐州向南进发,淮防一撤,清兵一路无阻,兵临扬州城下。史可法孤军坚守扬州,城破后英勇赴义,军民死难者八十万。左良玉行至九江,因老病缠身,死于军中,军队由其子左梦庚统领。左军素来纪律败坏,视烧杀掳掠为故常,左梦庚难以驾驭,加之以明朝军队去攻打南明,人心惶惑,致使军队四分五裂,各行其是。左梦庚率领剩下的一部分军队继续东行,遭到南明将领黄得功的迎头痛击,损失惨重。这时,清兵已经渡过长江,攻下了南京,南明的弘光皇帝逃往芜湖。左梦庚穷途末路,带着残兵败将投降了清朝。在这场政治风云变幻中,柳敬亭的心绪和遭际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早在阮大铖于燕子矶设防、左良玉讨伐南京之际,柳敬亭便作出了南明灭亡在即,左良玉身也将身败名裂的判断,明哲保身之计,唯有飘然远引。但柳敬亭认为左良玉对他有知遇之恩,危难之际,他不能离开左良玉独善其身。所以在左良玉沿江东下过程中,柳敬亭明知船到江心补漏迟,但他依然尽心尽力协助左良玉进行谋略策划,尽人事以待天命。左良玉死后,柳敬亭悲恸欲绝,为左良玉守灵三天,直到为左良玉送葬后,柳敬亭才携带妻儿悄然离去。经过半个多月的跋山涉水,柳敬亭一家到达江苏吴县。吴县是柳敬亭曾经长期说书的地方,也是他结婚成家的地方,这里有妻子的娘家人,有自己的朋友和热心听众,此番重来旧地,是打算在此定居下来。由于是在兵荒马乱中逃身而去,他在左良玉营中多年积攒的钱财未敢取出携带,到达吴县后全家又重新陷入贫困。别人都替他担忧,他却不以为意,坦然对人说:“我当初在盱眙街市说书时,隆冬寒夜,仅藉几束蒿草栖身,穿的草鞋都烂得露出了脚趾和脚跟,还照旧在雪雨中走路,当时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能走到后来的地步。如今虽然落魄了,但仍然可以维持生活,况且有我的说书技艺在,哪里还会为贫困忧虑呢?”柳敬亭不为自己的穷困潦倒忧愁感伤,却常常为左良玉的结局叹息流泪。每当他在饮酒中向人讲起左良玉的往事,总抑制不住感情,起初抽泣呜咽,继之嚎啕大哭。柳敬亭在军营呆了多年,受其影响,说书风格有明显变化,开头如奉命开战,简捷而树声势,结尾似三军呼令,雄壮却嘎然而止。加上他胸中郁闷不平之气没处排遣,不知不觉地在说书中流露出来,所以,此时他说书带有浓郁的悲凉沧桑之感。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吴县所在的江南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社会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柳敬亭以说书所入维持全家生计,困窘可想而知。可就在此情景下,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帮助朋友。清朝建立初期,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汉族士大夫不肯降顺,有的坚持抗清复明活动,有的采取隐居不仕的方式消极对抗。柳敬亭在南京结交的文人中,杜浚和阎尔梅堪称这两种人的代表。杜浚,字于皇,号茶村老人,湖北黄冈人,以明经贡入太学。明朝灭亡以后,他挈妻将子,流寓南京,誓不出仕清朝,因无生活来源,家境十分困苦。柳敬亭知道后经常接济他。有一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