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Pekinese opera
Peking Opera
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之一,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它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人类文化的长河中最璨烂的一颗明珠,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一、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等剧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
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
标志之二:行当大体完备
标志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
标志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
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
庚、“探花”余三胜
《同光名伶十三绝》
(三)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四)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程砚秋
端庄典雅
梅兰芳
深沉委婉
荀慧生
尚小云
俏丽刚健
娇昵柔媚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重要表现。
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是20年代的“四大须生”。
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
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