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doc

格式:doc   大小:55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1 2019/12/6 文件大小: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认知隐喻理论综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认知隐喻理论综观摘要:本文对认知隐喻理论有关隐喻理解研究进行回顾,认为隐喻的构建和理解以相似性为基础,但相异性在隐喻意义阐释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隐喻的建构和理解是相似性和相异性的整合。关键词:认知隐喻理论相似性相异性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隐喻的研究进入认知阶段。现代认知隐喻研究者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正如莱考夫所言,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百分之七十的语言表达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国内外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的研究方兴未艾。他们一致认为,相似性是隐喻重要的工作机制,但对相异性研究甚少,甚浅。本文简单回顾了Black的互动论,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Honecketal.(1985),Honecketal.(1987),Hoffman和Honeck(1980)等提出的“范畴化的概念基体观”;Lakoff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等认知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指出认知主体对隐喻的建构和理解以相似性为基础,但相异性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的最终理解是相似性和相异性的整合。 ,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Honecketal.(1985),Honecketal.(1987),Hoffman&Honeck(1980)等提出的“范畴化的概念基体观”,Lakoff的概念整合理论,以及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隐喻理解的分析进行回顾和评述。 Black的互动论是认知隐喻理论的转折点。他认为,隐喻的载体主要用来为主体提供框架重构主体。但载体提供的框架必须与主体原有的框架保持一致。重构使主体看起来与载体相似。因此,隐喻的相似性是主观创造的抽象的结构,因为隐喻的载体为主体提供的框架并不是主体原有的构成部分。“隐喻利用载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异性为认识主体提供一种新视角从而在两者之间创造了一种相似性”。(Black,1962:41)因此,隐喻的理解在于它们之间各种特征的作用。 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是新版Black理论。Indurkhya(1992)将隐喻分为规约性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规约性隐喻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已经失去其隐喻性。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意义的转换是以隐喻的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某种现有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而所谓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指受众在第一次接触某一隐喻时,感觉不到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任何相似性;只有在理解这一隐喻后才能发现其相似性。Indurkhya同时指出,规约性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隐喻性是一个程度问题。创造相似性隐喻或新鲜隐喻是Indurkhya的隐喻互动论研究的重点,因为他认为,今天的规约性隐喻是曾经的新鲜隐喻,对规约性隐喻的创造性研究可追溯到它的首次使用时期。Indurkhya指出,在理解创造相似性隐喻的过程中,始源域的结构保持不变,受众用目标域的真实或想象经历示例这一结构从而重构目的域,使目的域的图式与始源域的图式保持一致。因此,尽管始源域的图式与目的域的原有图式并不存在相似性,但隐喻使始源域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