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甫入葡园枝累累,正临华苑草萋萋。解释“甫入葡园枝累累”指花园其他植物都枯萎了,“正临华苑草萋萋”指他还在生长正茂盛的时候。——菊花菊花(学名Dendranthemmorifoliu,常用chrysanthemum,拉丁文FlosChrysanthemi),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汉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在旧时诗文中,常将菊花作为封建士大夫道德品质的象征。元稹这首赏菊之作,约作于贞元十八年(802)。菊花在一年中开放最晚,诗中从这一自然现象着笔,说出自己特别喜爱菊花的心理原因,并不在于它无意与百花争春的谦退与淡泊,而在于它开后无花,显示出在萧瑟深秋独斗风霜的风姿。立意新颖,不落俗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排难而进、锐意革新的意志和决心。白居易《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一诗云:“尽日吟君爱菊诗。”对这首诗深表赞赏。译文: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指丛丛菊花。陶:陶渊明。),遍绕篱边日渐斜(绕:走曲折的路。这里是转游的意思。篱:篱笆,用竹、木、芦苇等编成的围墙或屏障。)。不是花中偏爱菊(偏爱:不公正、不平均的爱。),此花开尽更无花(更:复、再。这句的意思是说只有菊花能在深秋开放,而它一旦凋谢,便无花景可供玩赏。)。一丛丛秋菊环绕屋舍,好似陶潜的家。我在篱笆旁转游,不觉那红日渐渐西斜。并非我在百花中对菊花特别钟爱,只因它开放以后,再没有花。作者简介: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官至宰相,唐代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简历: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举进士不第,公元875年率领数千人在曹州起义,878年继王仙芝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881年攻破唐朝京都长安,建立农民政权,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建立较稳固的根据地和未乘胜追歼残余势力,使敌人得以反扑。后因弹尽粮绝,被迫撤出长安,转战山东,884年在泰山狼虎谷战败自杀。诗三首,前两首借题菊花寄寓抒写自己傲世独立、冲天凌云之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都凝集着一股英雄之气,惊人心魄,不愧是揭竿而起的千古豪杰;最后一首《自题像》则是另一种风格,呈现给人的是“铁衣著尽著僧衣”、“独倚栏干看落晖”的一代儒将风采,令人钦慕。青年黄巢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他亲眼目睹了科举制度的腐败,考场的黑暗,决心有朝一日彻底改变唐王朝黑暗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译文: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蝴蝶也不敢来,将来他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就是当上皇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译文: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但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作者介绍: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末诗人。幼聪颖,自骑竹之年即会赋诗。光启年间考中进士,后任京兆参军、右拾遗,又转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郑谷与薛能、李频唱和,又与张乔、许棠等交游,世称“咸通十哲”。后与诗僧齐己唱和,齐己称为“一字师”,又因《鹧鸪诗》闻名,人称“郑鹧鸪”。《菊花》(唐)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