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四十一炮》的复调叙事的探讨《四十一炮》的复调叙事的探讨从走上文坛之初,莫言就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复合型视角或视角交错来打破单线条的历时性叙述,打破传统的全能叙述或单一视角叙述,以营造多维的叙述空间和多义文本解读的可能。但莫言真正有意识地采用复调叙事结构,是从198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开始的。在此后的诸长篇中,无论小说的体裁、主旨、形式追求如何变化,莫言都着意追求叙事的复调合奏,以多种叙述视角和多样的话语形态营造出狂欢化的叙事美学风格。发表于201X年的《四十一炮》是莫言这一叙事努力的里程碑式作品。在《四十一炮》中,炮孩子罗小通端坐在五通神庙前,滔滔不绝、信口开河地讲述他亦真亦幻的故事。叙述者罗小通坐在现实中,思维却沉浸在对过去的追忆中,而现实中他者的热闹与记忆与想象中过去的辉煌在叙述上呈平行推进的态势,俨然一曲严整的二重奏。无论是话语的对立、交织与重叠,还是记忆、想象与现实的相反相衬,都在叙述者的操控下呈现出狂欢化复调叙事的特征。一、叙述梦呓:穿行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小说《四十一炮》共分41节,每节以第X炮名之,到第四十一炮,罗小通把他收破烂时收来的四十一发炮弹全部射向仇人老兰,全书结束。四十一炮在小说中应该有两层含义。其一,小说的开篇,作者在扉页上以罗小通的语气这样写道:大和尚,我们那里把喜欢吹牛撒谎的孩子叫做炮孩子,但我对您说的,句句都是实话。而到了小说的最后一节,罗小通自认道:炮,就是吹牛撒谎的意思,炮孩子,就是喜欢或是善于吹牛撒谎的孩子。炮孩子就炮孩子,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作者通过罗小通言语的前后矛盾暗示我们,是他虚构并叙述了整个四十一炮的故事。其二,四十一发炮弹是罗小通从南山里的一对老夫妇那儿当破烂收购来的,在小说的最后一节,他把它们全部象征性地打响。莫言说过:当你在小说中写到了猎枪的时候,读者已经产生了期待,期待着你找个理由把它打响。在小说最后一节,这四十一炮的打出是小说的高潮,也把小说的两条叙述线连接了起来。小说的这两条叙述线,在文本中体现为每一炮中两种不同字体的叙事文本,这两种字体的叙述呈平行状态向前推进,各自成一体,又相互补充照应。第一条叙述线是,20岁的罗小通为了出家,坐在五通神庙里向大和尚讲述屠宰村的发展史和自己的家史、荒唐的成长史,这时的罗小通沉浸在对10年前的往事追忆中,叙述基本依故事的自然时序展开。在这里,20岁的青年罗小通是叙述者,他以追忆性视角叙述10岁的罗小通(故事人物,被叙述者)的故事。此时,罗小通叙述的直接听众是大和尚,读者是旁观者。第二条叙述线是,我在五通神庙前向大和尚讲述我的往事的同时,也在叙述现实中发生在五通神庙前和双城市的故事:场面热闹的肉食节、黑白两道的火并、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这时的我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在叙述故事,同时,我还穿插讲述我想象中兰大官人的性史与情史。叙述呈现出虚实、真假相交状态,故事具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10年前被我打死的老兰,在我的叙述中复活,并与已死去50年、与他从未谋面的兰大官人交替出场。两条叙述平行线共有一个叙述者:20岁的青年罗小通。在第一条叙述线上,我的诉说一开始是为了讨好大和尚以达到出家的目的,但到后来,当这个炮孩子诉说的目的就是诉说的时候,他开始不着边际、煞有介事地顺嘴虚构起自己的过去,叙述也渐渐变得张扬起来。20岁的叙述者罗小通和10岁的故事人物罗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