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关于怒江傈僳族社会“直接过渡”的认识.pdf.pdf.pdf

格式:pdf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怒江傈僳族社会“直接过渡”的认识.pdf.pdf.pdf

上传人:ying_zhiguo01 2016/1/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怒江傈僳族社会“直接过渡”的认识.pdf.pdf.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2/|l茧l越-■DOI:.1674—“直接过渡”的认识秦和平[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叶,“直接过渡”是怒江傈僳族社会历史的重要阶段。在党和政府的下,傈僳族从生产小组、互助组到合作社,完成了所有制的转变,“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考察怒江傈僳族原有的社会形态、社会性质,并分析“直接过渡”的由来、步骤及相关要求,指出“直接过渡”不仅反映所有制形态的改变,还有群众观念的更新及管理体制的变化。傈僳族的“直接过渡”典型地反映了某些少数民族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的“千百步走”与“一步走”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傈僳族;“直接过渡”;社会形态;历史发展中图分类号:C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3—o029—10第三作者简介:秦和平(1952一),男,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卷问题的提出及过去的研究傈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州及维西县,在丽江市、禄劝县及四川德昌、盐边等地也有广泛分布,现有人口约70余万。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前,傈僳族社会形态大致可分为:封建地主制,较完整的封建领主制,残缺的封建领主制和家庭奴隶制四种。其中家庭奴隶制社会特指聚居于福贡、贡山、碧江及泸水部分地区的傈僳族社会,即边疆地区的傈僳族社会。20世纪50年代中叶,在“团结、生产、进步”方针的指引下,在人民政府的引导及兄弟民族的帮助下,福贡、贡山等地傈僳民众借助互助组、初级社等途径,其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制,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从家庭奴隶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这是了不起的社会跃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云南各“直接过渡”的民族中,怒江傈僳族具有典型性,值得深入认识。关于建国后怒江傈僳族社会形态的转变,过去少有系统研究,仅我所见,1995年怒江州党史征研室曾撰写《怒江地区的民主改革》]∞,反映这段史事。因该文以“民主改革”为题目,涉及的内容既有“和平协商土地改革”,也有“直接过渡”,范围较广,对“直接过渡”的由来、“直过区”互助组及初级社等缺乏应有阐述,难以说明傈僳族社会形态的跨时代转变。2006年,我在续修《傈僳族简史》时,对傈僳族社会四种经济形态的分布、特点以及建国后的改变有所介绍。因受简史体例的限制,未能展开阐述,诚为遗憾。今借此文,拟对建国后福贡、贡山及泸水等地傈僳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作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为方便介绍,故从建国初年福贡等地傈僳的社会概况引入。2012/03总第11期第三卷二、建国前傈僳社会经济形态解放前,福贡、碧江、贡山及泸水北部傈僳族受环境等因素的限制,长期处于闭塞状况中,生产力水平较低,土地占有不集中,房屋、水田及园地等已私有化,生产关系已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缓慢过渡到以地缘为主,但原始经济关系及氏族残余仍然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各个村寨中,虽存在贫富差别和个别剥削现象,但阶级分化还不明显。不存在无地农民,也没有不参加劳动、以剥削为生的地主,只有很少的富裕户,其占有土地的绝对数不多,剥削量不大,未形成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尽管部分富裕户占有及奴役奴隶,但这些奴隶多以养子名义出现,矛盾或对立被虚拟血缘关系所掩盖,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