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感悟中医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感悟中医论文.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1/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感悟中医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感悟中医我们家的外祖婆是当时村里出名的女大夫,她那一代的人都善用中药,压根不知道西药是什么,我的外祖婆对中药可谓是研究有方。她曾经写过一本小册子,都是她平时为人看病,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研制出来的小秘方,然而,可惜的是,那本小册子在文革时代丢失了。只有其中一个经常用的偏方被外婆熟背下来才得以流传于家族。我们全家人,一旦感冒从不上医院打针,就喝这方药,效果真不错。因此,我从小就对中药埋下了一份深厚的眷恋,像家族荣誉感一样仰望它——神父尝百草,是人类祖先最伟大最辉煌的尝试。这是中国堪与上帝造人相媲美的尝试,正是因为这勇敢的尝试,让百草中药融入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川流不息,流转至今——(一)中医学在数千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中,逐渐形成了人一自然一社会的整体医学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致中和”思想一致。中医学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2)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3)阴平阳秘、动静互涵的恒动观。(4)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观。在我看来,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药不仅仅只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它已经融入诸多学科的精华,形成一门独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学科,其内涵深刻地反映着中国古代的思想,社会以及科学的精华。中医学的学科性质(1)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中医学吸收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内核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2)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与中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组成部分的中医学是研究和认识人的生命规律,包括人的组织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防治规律等。(3)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与中医学。社会科学强调了“仁者爱人”,以“和”为贵。仁爱救人是医德的基本原则。依我看来,任何一门伟大的学科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特色不仅仅体现在其文化内涵,学科性质,还体现在其深厚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髫特色疗法和防治保健学等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魏晋隋唐时期继承经典阐发其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在秦汉时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和系统化。宋金元时期为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和具有独创见解的医学理论应运而生。明清(中期)时期这一时期,既有医学理论创新,又有对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的综合整理。近现代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人,中西文化出现了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中医药之所以如此辉煌地存在,我本人觉得,得益于它独特的医学模式,不似西医那样霸权,它体现一种中庸的哲学精神——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有:,,,防重于治的防治观(二)我记得马老师在课堂上讲过一个例子:人某处有所阻塞,西医割而通之;中医通其它以助其通。从这可以看出,西医是局部治病,而中医是以观整体而治其部位之病。这就是中医魅力和优势所在。因此,着重从整体出发的中医学更加注重“治未病”与“病后防复”的两大防病措施。而不像西医,有病治病,没病等病。中医预防病保健理论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三是病后防复。其中,未病先防包括先天预防和后天预防两个方面。我们都知道一切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保障,那么先天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