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贵有“悟”——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东港市第三中学谭世珺二零零九年九月九日语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悟性”语文课,历来以内容的包罗万象,纷繁芜杂而使教学任务难以明确又难以落实,历来以个体理解的见仁见智、无从臧否而使培养能力难以规划又难以操作;历来以认知思维方式与创造思维方式经常此消彼长地交互出现而使课堂教学难以把握更难以具体突破……而素质教育又恰恰以语文教学中问题最多、改革的呼声最高、改革后产生的意义最典型而首先“降大任于斯科”,将语文教学改革推到了第一线。回顾语文教学改革走过的路,我深深地感到,语文教学要改变“产、慢、差、费”的被动局面,必须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悟性”上,这样或可取得一些成效。“悟性”,字典解释为“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我以为还不完全。“悟性”还包括人对事物、现象所独有的体会方式和新的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悟性”就是“创造性”的体现,至少是“创造性”的直接动因。所以,要培养良好的创新素质,就不能不重视培养这个“悟性”。为了说明“悟性”的培养,我从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启发学生“醒悟”此乃第一司。“醒悟”即“觉醒”、“觉悟”。教师要启动、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使之“觉醒”、“觉悟”,好比唤醒学生中沉睡的意识,使其“欣欣然张开了眼”,感到语文原来这般新鲜,这般美妙,学习语文原来这样有趣,这样引人入胜。教师如能启动学生的“兴趣之门”,让学生有“其乐无穷”的感觉,教学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如何去“唤醒”学生,使之“觉悟”呢?开首的第一堂课至为关键。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第一堂课语文一般不急于讲课文,而应将语文学科的特点、独特的魅力以及学习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感到语文学习本身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历,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这一堂课启发得好,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愿意亲近语文课,愿意去钻研语文方面的学问。在此仅举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为理科学生讲“大一语文”开场白为例:“……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范围,把同学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与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卡夫卡……,与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沈从文……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间大智大勇的高贵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你们将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留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这是一个燃烧的大海,你不能隔岸观火,你必定要把自己也‘烧’了进去,把你的心交出来,与这些民族的以至人类的精英一起思考、探索,共同承担生命的轻与重。就在同哭同笑同焦虑同挣扎的过程中,你会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你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被开发出来,你的精神自由而开阔了,你的心灵变得更成衣铺而美好了。”试想,听到这一番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描述,学生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动心?他们心中怎能不油然升起探求语文这座美仑的宝库的强烈欲望?这种强烈的欲望,就正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开始“醒悟”,且已“醒悟”的学生也有程度深浅的不同,有些学生可能仅仅只是对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句式有朦